画里古村查济
火柴里的童趣
冬日黄心乌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11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火柴里的童趣

■ 安徽池州 赵柒斤
 

进入冬天,就想起了温暖的火。当年唯一的取火工具——火柴便在脑海中清晰起来。

现如今的“Q宝”一代恐怕都没见过火柴,“90后”大概只在宾馆免费配送的洗漱盒里一睹它的芳容。我幼时虽不用票证,火柴也仅2分钱一盒,可村小店里隔三差五就断货,足见其依然珍贵。那时家用的都为普通火柴:一根3厘米长的细木棍,一段蘸以蜡油和含氯酸钾的药料(称火柴头、黑色),它们整齐地挤于一个硬纸糊的小盒子中,小纸盒子正面都贴着一张应时的小宣传画;两个侧面则涂有红麟,火柴头只要在上面轻轻擦划,即能引燃,极为方便。

父母每次都买一打(10盒),灶台和客厅的八仙桌上各放一盒,用完再放。其余火柴都被母亲锁于柜中严格管控,绝不允许哥哥和我私自玩火。故而,大人们用火柴点香烟的情形便成了我小时候最羡慕的事之一,总觉得大人们左手拿根燃着火柴往嘴上叼的香烟点去,深吸一口,然后把还燃着的火柴抖几下、吹一下丢进烟灰缸的动作非常潇洒,这种洒脱也是任何高档打火机无法实现的。

当然,火柴的功能不仅仅用于吸烟、生火做饭,还用于剔牙、掏耳朵,更是我们小时候整天不离手的“手枪”子弹。跟许多同龄人一样,我打小就喜欢枪,且最喜欢驳壳枪。好在没白看那些战斗题材连环画和电影,不仅记住英雄人物和故事情节,也记住了那些驳壳枪的模样。从角屋里找块一尺长木板后,比照连环画里的驳壳枪,慢慢用刀削,然后把拣来的步枪子弹壳绑于枪管,再用一根铁钉做撞针,偷来几根母亲扎头发的皮筋往撞针上一套,一把精巧的且能“打响”的驳壳枪便横空出世。为增加效果,甚至用墨汁把枪体染好几遍。因无钱买“子弹”(火辣子),在小伙伴提醒下,便打起火柴的主意。每次偷拿十几根火柴,将火柴头上的氯酸钾刮下,放到子弹壳屁股上,这样扣动撞针,就能发出“叭”的一声响。故而,我一直嘲笑《小兵张嘎》里老钟叔给嘎子削的木头枪。那也算枪?又打不响,嘎子还拿着它到处显摆。偷家里火柴被母亲发现后,她每次只放几根火柴在盒子里。这就逼迫我更加节约“子弹”了。

于是,为贮备更多“子弹”,看到别人丢下的空火柴盒,便立即捡起来搜查一遍。同时,也采用出借枪办法跟其他小伙伴交换“弹药”……

重新认识火柴,是读书之后的事。不知道现如今小学语文课本中还有没有王原坚的回忆录《七根火柴》,作者用七根火柴的角度,描述红军过草地的千辛万苦;用一名战士对七根火柴的珍惜,表现一场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壮举中的人性的光彩。从课堂上还学到了火柴不仅可以生火,也能自救的知识。

当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生产的火柴吸引孩子的地方已由火柴头转向火柴盒,因盒上印有的水浒“108将”头像或三国人物头像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收藏品”。记得,有一天下午,村里王书记来家里找父亲有事,见他用一种没见过的火柴点烟,我就往他身边靠,父亲朝我瞪眼,我仍挪不开脚步。王书记见状,就把火柴递给我,乘机剥下了一张“敦煌”火花后,就去找小毛子、小呆子比,他俩羡慕得掉口水。那一刻,我好得意……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