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古村查济
火柴里的童趣
冬日黄心乌
下一篇4 2021年11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画里古村查济

■ 安徽合肥 王唯唯
 

到达查济已是傍晚。群山环抱,河水舒缓流淌,清澈见底;两岸民居错落有致,古气扑面;炊烟袅袅,青瓦白壁马头墙,映衬着夕阳,斑驳着岁月。

查济村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由岑溪、许溪、石溪三水汇一的查济河迤逦穿村而过,清澈的河水因天然的落差珠瀑飞溅,鸣泉般流淌,沿河错落有致地架起一座座小桥,将两岸民居牵连。藤萝缠绕在饱经沧桑的石桥上,犹如碧玉横架在波光粼粼的水面,有村妇在河边石埠上捣衣浣洗,有艺术院校的学子在古街屋檐下采景写生。环顾四野,三五家或隐或现的农舍散布在山腰、河畔,近水远山相衬,上村下村相连,曲折萦回,古意盎然,炊烟袅袅中飘散出草木灰的气息,活脱脱写出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天然画意。

在村里散步,时不时会看到一处处高墙耸立、四隅封闭的院落突兀而起,那隐藏在深宅老屋里的木栏石雕、楹联匾额,以及泛着包浆黝光的庭间摆设,无不昭示着曾经拥有的文明与辉煌。尤其是石雕、砖雕、木雕随处可见。门窗扇格的木雕、厅堂柱础的石雕、门楼门汇的砖雕,均繁刻精镂,玲珑踏着古旧的青石路面,剔透、画面各异,或花鸟、或禽兽、或人物,无一不栩栩如生;房屋结构为多进式,或两进、或三进,进间有“四水到堂”式的天井,沿天井二楼廊廓置有“美人靠”;条石砌就墙基,柱基为圆形雕石,墙体青砖、屋上黑瓦。传统的双披屋顶半掩半露,高出屋顶的马头墙既可阻止火势蔓延,又具防盗作用。马头墙造型丰富,有云形、弓状、阶梯式等。

在查济众多的这个祠那个堂中,有着“民俗博物馆”之称的二甲祠给我的印象最深。二甲祠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16年),是查济鼎盛时期的一座形象工程,无论从营造、雕刻、装饰各方面都达到了较好的艺术境界。它采用五凤楼式门楼,门楼下精雕三国演义等戏文图案,门墙左右刻有墙裙,花砖护墙。两侧各有一块上马石。因祠堂出过御封的“救驾王”查之恺、“代驾王”查日炜,故建筑也气派不凡。走进厅堂,周围全为木质,内墙镶板,这正是二甲祠的独特之处“见木不见砖”。这里的木雕、石雕精致非常,所雕人物的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

“儿孙不读书,养了一窝猪。”在查济历史大事记中看到,自古查济文风极盛。早在唐宋,查氏就为江南望族,明清更至鼎盛,共出翰林二人,进士十余人,举人近百人。特别要提到的是两位女性。一位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之母查端,她正直、善良、同情弱小,给幼小的稼祥极大影响,她济人扶困的言行深深烙印在稼祥脑海中。在她的帮助下,王稼祥挣脱家庭牢笼,走上革命道路;另一位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之母查氏,她祖籍查济。陈独秀在《实庵自传》中说他的母亲“是一个能干而疏才仗义、好打抱不平的女丈夫”,赞美之词溢于言表。

随着时代的变化,古老的村庄也融入了新的文化内涵。在查济有个画家村。村不大,但有几个很是气派的深宅大院。据当地村民介绍,所见古宅都是一些有名气的画家买下来当画室的。近十多年里,画家们在创作出众多以查济村为题材的艺术作品的同时,每年也吸引了全国近两万学生来此写生,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了村民的收入,现在村里的民宿就多达十几家。古老的查济像是一块典藏在深山中的璞玉,在画家们笔尖的打磨下源源不断地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

这些年,我去过太多的古村落,却发现千村一面。资本的注入,蚕食、改变着乡村。原住居民陆陆续续迁走了,传统的生活形态渐渐消失了,乡村的灵魂剥离了,童年的记忆没有了。和那些古村落相比,查济更像是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村姑,素面朝天,原汁原味。也正如此,来这里旅游的人并不多,整个村子也因此有了远离尘嚣的祥和与宁静。

在查济待了一天两晚,到了该告别的时候。沿着被岁月磨光锃亮的石板路前行,顿觉时间在这里慢了几拍。青的砖,白的墙,黝黑的瓦,潺潺的流水,一路相送。不舍中,李白当年写的诗脱口而出:“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祠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