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那日,恰巧是立冬,气温骤降,下起了冷雨。我应一位朋友的邀请,欣然前往横步桥老油坊,探访木榨油的传统工艺。说是老油坊,一点也不为过。它始建于乾隆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老油坊原址位于花渡河畔,因古老的横步桥而得名。
几百年前,创办者选择在那儿建油坊,或许是看中了它的有利位置——濒临花渡河,水路便捷。遥想当年,逶迤的河道上船来船往,欸乃声一片。老乡邂逅时,隔船问答,亲切的乡音飘荡着,随着流水一起逝去。迁址后的老油坊,坐落于一处山冈,地势开阔,交通发达。一边是整洁的村落,另一边是大片的庄稼地。既有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交融,又有着老油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隐喻。眼前的老油坊,是一座阔大的院子,数十间瓦房,简约而古朴。一踏进院子,迎面就扑来了一阵油香,给人一种油然而生的亲切感,仿佛回到了久别的故乡。
油坊的主人张女士——第十三代传承人,热情接待了我们。一阵寒暄后,我们直奔老油坊。那儿,一汉子正在灶头蒸菜籽粉,起锅后箍成一块块大饼,塞进榨床内槽里。然后插入长木楔,荡起悬在梁上的大麻石,猛烈地撞击,一下,又一下……直至木楔完全没入。此时,四周寂静无声,所有的目光都投向榨床和汉子。每一次撞击,都会发出“嘭”“嘿”之声响,粗犷、雄浑,富有节奏感。站在一旁的我,似有惊天动地之感。
经压榨,一涓涓淡黄色的油汁,顺着榨床的槽口,欢快地奔流,落入底下的油桶里,溅起细微的沫子。油香随之飘散,越来越浓,遍及每个角落。油坊间,一色的木质材料,古色古香。木质梁柱,木质榨床,木质油桶……榨床称得上古老的物什,也是镇坊之“宝”。它由樟木制作,一丈余长,两抱来粗,内有空心槽,下有出油口。
榨床看似简单、粗糙,实则蕴含了古代匠人的聪明和智慧。樟木坚硬,经得起千锤万击。木香、油香,皆源于自然。两者融合,会产生一种独特的香味,纯正、醇厚,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木楔选用的是檀木,其木质坚硬,不易磨损和折断。制楔的都是些老匠人,他们深谙檀木的纹理和结构,制作的木楔耐用、阻力大,任凭壮汉用力撞榨,木楔总会把握分寸,缓缓移动。否则的话,木楔就会跟着麻石一起跑,一头扎进榨床里,早就没有影子,何来压榨力。
榨床灰黑色,沧桑而厚重。岁月留下的履痕,刻入它的每一条纹理。那里面,浸透了油香,浸透了汗水,浸透了汉子的吼声。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见识了部分工艺。其实,木榨油共有筛、炒、磨、蒸、包饼、上楔、撞榨、接油、封缸沉淀等16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不可或缺,都有它的独到之处。木榨油,传统的手工技能,保留了原汁原味,是一种纯绿色的天然食品。当然,它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它的食用价值,更重要的在于它的社会认同感和历史厚重感,是名副其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那天,主人邀我们共进午餐。桌上的每一道蔬菜,都源于自家的菜园。自然,也少不了木榨的菜籽油和麻油。一场纯绿色纯天然的乡村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