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又近,故乡的年味儿也愈来愈浓。过年,年俗必不可少,炸“油坨”便是我故乡春节时的一大习俗,一家人在其乐融融中不仅增了情感,还解了嘴馋。
在故乡,油坨是春节时常见的一种小吃,因其油炸后形如圆球而得名。油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油坨炸出来的口感,所以奶奶会在这时拿出一直舍不得吃的上好茶油。我和爷爷则在一旁做奶奶的帮手,将灰面倒入水中并拌入糖搓成一个个圆球。待锅中的油烧开翻滚后,奶奶便会将我们搓好的圆球逐个放入沸腾的油中沐浴,不一会儿那雪白的肌肤便开始膨胀变黄。这时,奶奶会拿筷子将油锅中的圆球们来回翻滚,以防它们互相黏合。待油坨通体焦黄后,再用网勺将它们从油锅中一齐捞入铁盆,准备下一波圆球的洗浴。小时候,馋嘴的我经常会不顾烫手烫嘴,拿起一颗直塞入嘴中,感受那油坨刚浴出油锅的酥香。油坨刚出锅味道最好,不仅如一颗热炭瞬间在舌尖暖化冬日的寒意,还会饱有香脆软糯的口感。若是凉了则味道尽失,不仅没了热度带来的香糯,还会徒增一丝油腻。
灰面炸完后,奶奶便会将炸好的油坨倒入缸中储藏起来,待日后清晨做早餐或招待前来串门的客人。在故乡,家家户户都会用储藏的油坨招待前来拜年的亲友。一般会将油坨与甜酒放入锅中同煮,煮开后的甜酒油坨充溢着一股独特的清香。而油坨在煮时不仅复归了原来酥糯的口感,还在甜酒的浸润下增了一股清甜与柔软,食之极佳。
除了招待客人,油坨还是过年时互赠亲友的佳品。如今,人们过年送礼多是在外买的商品,虽方便,但总觉少了些味道与情谊。过年时送油坨作为我故乡经久不变的习俗,不仅足了特色与情谊,还让人们在舌尖留存了一份美好的年俗。
除了炸油坨,炸各种“粑粑”也是过年时的常事。如红薯粑粑、南瓜粑粑、斋菜粑粑等……其中,红薯粑粑为我最爱。红薯多是自家地里收成后的余留,奶奶会从中选出个头大的,然后切成厚片,流程与炸油坨类似。不过,将红薯片放入灰面浴洗时会在表面多撒上一层芝麻,以增味香。不像油坨要趁热品其糯软,炸好后的红薯粑粑,我们一般都不会急食,而是会耐心等那裹于外的灰面冷却成一层软香的外皮。这时的红薯粑粑不仅少了刚炸出时的硬口,还多了一丝入口即化的缠绵,顿在舌尖勾起不绝的馋涎。
年味儿,是“炸”出来的一抹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