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见制止餐饮浪费成为新常态
非常道
“晚上10点半之后才能遛狗” 拴错了管理的链子
消除“新型啃老” 尚待多方发力
微声音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8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消除“新型啃老” 尚待多方发力

□ 斯涵涵
 

如今年轻人“啃老”已经成为见怪不怪的现象。不同于人们印象中那些已成年且有谋生能力,却赖在家里不工作,只靠父母供养的“啃老族”,如今更普遍的“新型啃老”方式往往更“不易察觉”。这些年轻人有工作,甚至有的还收入颇丰,有的以尽孝的名义,小两口长期带着孩子一起到父母家蹭吃蹭喝;还有的以工作忙为由,当起“甩手掌柜”,把孩子全扔给老人养。“新型啃老”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不少网友的热议。(8月14日《中国青年报》)

我国已经进入老年化社会,保护老年人权益、维护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题中之义。近些年来,江苏、浙江、山东、河北等省都出台了地方法规,禁止啃老,从立法层面对“啃老”加强约束。另一方面,随着民众权利意识的觉醒以及法律、道德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各式各样的“啃老”有了更多的辨析能力、自省与批判能力,不少人认为这是“看似尽孝,实则坑爹,是新型不孝”,调查结果颇能证明这一点。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古训亦难忘:家和万事兴。这个家既包括老人与子女各自的小家,也包括几代同堂、老少同乐的大家庭。我们既不要“赵美兰”对“苏明成”式的溺爱无度,也要减少、杜绝“苏明成”式的“陪伴式啃老”, 纠正好吃懒做、一味索取的“啃老”的不良习气,还要帮父母找到更好的生活方式、更丰富的养老方式,相亲相爱又彼此尊重,相互扶持又彼此独立,方能相处和谐,其乐融融。

而在社会层面,政府及社会组织要大力兴建各类养老场所,积极发展社会化多元养老模式,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和护理保险制度,提升社会化养老的水平,用“智能养老”、互联网科技满足老人们的聊天、护理、陪伴等多元需求,减少老人们对子女的心理依赖,将子女从如何为父母养老的忧虑中解放出来,让老龄化压力转化成为科技进步、消费升级、文明进步的发展驱动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