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湛江市麻章第二小学的一些学生家长最近遇到一件事情,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在家长群里发了一则《社会捐赠倡议书》,还有一条关于号召家长捐赠物资的通知,以“接龙”的形式呼吁学生家长为学校捐赠口罩等防疫物资。有家长认为,在家长群内公开接龙捐赠物资不妥。校方一位教师回应称,并非强制捐赠。(4月20日澎湃新闻)
随着中小学校陆续开门复学,做好疫情防控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鉴于学校资金困难,无力购置防疫物资,有家长主动捐赠,非但无可非议,反而应该得到褒扬。问题是,班主任老师将募捐信息发在家长群,要求家长向学校捐赠防疫物资,并采取“接龙”捐赠的方式,给一些没有捐赠意向的家长,心理上造成了困扰,笔者以为这实际上是一种道德绑架行为。
换言之,班主任老师在家长群中进行“接龙”募捐,形式上的“自愿”,实际上变成了实质性的“强制”,是一种变相强捐行为。尽管学校和老师一再强调“并非强制捐赠”,但是,学校假借教育局行政命令的名义,让班主任老师在家长群里,又是发《社会捐赠倡议书》,又是发“关于号召家长捐赠物资的通知”。试想,在学校实施募捐信息“狂轰滥炸”的情况下,家长捐赠防疫物资,还能自愿吗?要说自愿,也是“被自愿”。
国家明文规定,捐赠活动要遵从单位及个人的意愿,不可采取强制手段。事实上,家长参与捐赠活动,也会量力而行,也有自己的底线,学校采取变相强制手段,去搜刮家长的“爱心”,势必会引发他们对公益慈善的抵触情绪。更何况,如今一些地方的募捐工作,便是一味地向市民强捐,已饱受社会诟病,也损害了许多人参与公益慈善的积极性。特别是,学校变相强捐,更是让公益慈善变了味、走了调,沦为一种损害家长权利的行为。殊不知,这种变相强捐行为,不仅增加了家庭的教育负担,而且会引发广大家长的不满情绪。这显然不利于家校关系的融洽,更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