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签约前跳楼砸中挫折教育“短板”
时事乱炖治理“黑车位”别总盯着“黑收费”
遏制电信诈骗不能止于“辟谣”
“脚踹横穿女”有违文明初衷
微声音
非常道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1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遏制电信诈骗不能止于“辟谣”

□和法堡
 

近日,一则以“HK”开头的短信刷爆朋友圈,言之凿凿,一旦回复,个人的手机SIM卡就会被复制,本卡将不能用,而绑定该号码的支付宝、微信甚至网银可能出现危险。人们闻之色变,纷纷转发提醒“不要上当”。而警方和运营商随后辟谣显示,这是一条“假消息”。(1月3日《现代快报》)

一条诈骗信息在朋友圈刷爆了,弄得人心惶惶,连朋友们都在纷纷转发提醒“不要上当”,说明公众对于电信诈骗的防范意识和警惕性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警方和运营商才“事后诸葛亮”地出来辟谣,告诉大家以“HK”开头的短信是一条“假消息”,实在不能令人满意。

当然,公众不可能都是长着火眼金睛的孙悟空,能轻易识破骗子坑蒙拐骗的伎俩。所以,为了揭穿不法分子的骗术,更为了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在诈骗短信出现后,有关方面出来辟谣,澄清真相,或者给公众提个醒,加强防范意识,也是应该的,但关键是不能没有下文,让各种惩戒措施形同虚设。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不法分子的骗术也在不断翻新,其中电信诈骗就是骗子们惯用的手段,让人防不胜防。的确,从最初的中奖、房租汇款,到网银升级、邮包藏毒、退税补贴,再到盗QQ号冒充熟人或公职人员、伪造网上通缉令等,如今诈骗类型已扩展到数十种,且不少诈骗团伙已经从过去的“乱枪打鸟”升级到“精准下套”,想想令人惊叹不已!

有道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无论是基于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来考量,还是从道德、法律层面来讲,任何一种诈骗行为都是不能容忍的,必须依法严惩。也就是说,不让公众掉入电信诈骗陷阱,有关部门的辟谣是必要的,但最有效的途径还是实行无缝监管,形成对诈骗行为露头就打、重拳出击的高压态势,对任何一种诈骗行为做到发现一起,严查一起,曝光一起,让不法分子付出沉重代价。只有这样,方能铲除骗子滋生的土壤,保障公众的合法权益。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