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道歉的赔偿 不是“真赔偿”
微声音
“公厕冲水者不足三成” 不只是道德议题
“回炉”读高职真相别是一锅粥
质疑作文真实性 也是成熟表现
非常道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8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回炉”读高职真相别是一锅粥

□木须虫
 

中国人民大学一名2010届本科毕业生“回炉”读高职?近日,有媒体围绕这名乔姓毕业生刊发了一篇人物报道,但遭多名人民大学毕业生质疑,称同学中并无此人。人民大学相关负责人也证实,经查证,在人大新闻学院,无论是2010级,还是2010届全日制本科生,均无该学生。5日,人大新闻学院2006级本科同学会发表公开信,提出包括当事人乔先生对冒用身份一事公开道歉在内的4项要求。(8月6日《新京报》)

乔先生是不是人大毕业生并不复杂,一份学历证明足以消弭所有的质疑,澄清是非。令人吊诡的是,他不仅没有正面回应,还删除了自己所有的微博信息,并私信记者“请联系官方核实”。所谓的官方,无非人大或者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其实,作为“回炉”读高职事件的主角,不过是想站个干岸,不想卷入大学与职校的恩怨之中。

纵观本科毕业生“回炉”读高职的报道始末,事情大体属实,唯一的疑点在于“乔先生”是不是人大毕业生。从新闻传播的规律来看,越是颠覆人们正常观念的事件,越能引起社会的关注。大学毕业生“回炉”职校弥补技能的不足,近些年也不在少数,但是少有名校毕业生。类似于北大清华毕业生卖肉、“弃北大读技校”之类的,强烈的反差,才是社会褒贬争议的焦点。很显然,“人大毕业生”才是“回炉”现象的新闻价值所在。

在此次事件中,媒体本身难辞其责,或者是把关不严,偏听偏信,出现“乌龙”,更或者是为了迎合某种目的,将错就错的一种故意。不管是何种情况,媒体及当事的采编人员,至少是违背了新闻真实性、中立性、严肃性的基本原则。新闻关注热点但不能制造热点,更不能成为借以炒作上位的工具,沦为金元新闻的奴隶。

“回炉”读高职真相别是一锅粥,任由新闻所涉各方质疑、澄清、举证,都不是消弭喧嚣的正解,只会使得事件更嘈杂。新闻所具有的传媒特性以及所具有的监督功能,客观来说也是一种权力,同样需要监督与制约。报道此事的媒体应当开展调查,给公众一个交待,而不是外交辞令式的回应。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