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今天仍坚守岗位的人们致敬
微声音
“限放烟花”倒逼 民俗文化传承创新
不妨为“大黄蛙”的勇气点个赞
对服务业的“过年模式”多些宽容和理解
非常道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1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不妨为“大黄蛙”的勇气点个赞

□司马童
借鸭生“蛙” 王恒/漫画
 

“大黄鸭”之后,“大黄蛙”出现了。据说跟“大黄鸭”同一地方出厂,中山沙溪又出现一只超级大蛤蟆!有网友问,这是新的吉祥物吗?这喜感不知从何而来?(1月29日《新闻晨报》)

由荷兰艺术家霍夫曼设计的充气“大黄鸭”,憨态可掬,充满喜感,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展出时,往往引来众多游客的争相观赏、一睹风采。而今,广东中山出现了一只超级“大黄蛙”,看来也是颇受“大黄鸭”走红的启迪,想要复制一把它的成功路径。

“大黄蛙”新闻语焉不详的报道中称,这只“超级大蛙”可能与“大黄鸭”是同一地方生产。可见,除了生产制造能力,创意设计的先人一步、超人一筹,才是走向成功的更重要一面。荷兰艺术家的“大黄鸭”风靡世界后,在我们国家,随之出现了诸多正宗、非正宗的同类旅游风景,这不能不说是投机取巧的遗憾景象。但我还是要说,比起毫无新意的“中黄鸭”、“小黄鸭”或“微黄鸭”来,敢于搞出个“大黄蛙”来与之叫板,就是一种创新与勇气。

确如一些网友所言,有了“大黄鸭”的先声夺人,再来推出“大黄蛙”、“大黄猫”或是“大黄牛”等等,终归有点拾人牙慧之嫌了。这话当然没错。不过,从模仿中创新,于创新中超越,同样是条值得一试的探索之路。再说了,国情民俗不同,喜闻乐见的动漫卡通形象,要说也是存在欣赏区别和青睐差异。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妨为“大黄蛙”的勇气点个赞。而在此基础上,我们也更期待着相关旅游创意与风景设计的越过追随、迎头赶上。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