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九成受访大学生支持学校开设恋爱课。2022年,教育部在答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家庭家教家风必修课的建议”时也表示,鼓励高校加强恋爱心理教育。近年来,一些高校陆续开设“恋爱课”,受到一些同学欢迎的同时,也有大学生对课程提出了想法和建议。(4月22日《中国青年报》)
首先必须承认,大学开设“恋爱课”,并非不务正业。大学校园本身是青年男女的集聚地,成千上万的青年男女长期学习、生活在一起,有的难免会日久生情。特别是,男女大学生谈恋爱,是一种正常的人际交往,一直被视为先进国家教育开放和与时俱进的体现。比如,新加坡公立大学注重引导学生去谈恋爱,专门开设了“恋爱课”,请相关婚姻专家,讲授与恋爱、性等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爱的能力”。
事实上,在我国,大学开设“恋爱课”,也并非是新鲜事物。比如,“光棍节”起源处的南京大学,早在2014年11月,由校研究生会主办了为期5周的“首届校园恋爱公开课”。近年来,天津大学把“爱与幸福”作为一门学问引入校园,学校开设了“恋爱课”,并纳入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在青年学生中迅速走红,成为全校最难抢的课之一。对此,网友是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是对大学生的一种人文关怀,反对者则认为将会引发大学生恋爱风潮,从而派生一系列社会问题。但调查结果显示,近九成受访大学生支持学校开设“恋爱课”。特别是,教育部曾表示,鼓励高校加强恋爱心理教育。
然而,高校“恋爱课”,不应只教大学生谈恋爱。换言之,高校“恋爱课”,更应成为“德育课”。首先,大学应注重“以德为先”,将品德教育纳入“恋爱课”课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理性对待爱情与婚姻,妥善解决在恋爱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困惑。同时,通过开设“恋爱课”,让大学生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业的关系,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完成学业。特别是,除了开设“恋爱课”,大学应制定相关制度,去规范和引导大学生的恋爱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