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打芦花
米芾拜石
下一篇4 2024年4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鞭打芦花

“鞭打芦花”成语典故发生地
 

在安徽省萧县杜楼镇,有一座2700多年的古村,这里有着全中国最长也最古老的村名:孝哉闵子骞鞭打芦花车牛返村,简称鞭打芦花车牛返村,也是二十四孝之一闵子骞“鞭打芦花”成语典故的发生地。

“鞭打芦花”是一个古老的传统民间传说故事,主要讲述在春秋末期,孔子的弟子闵子骞十岁丧母,父亲再娶,但继母李氏对他虐待,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的棉衣里装的是棉花,给闵子骞做的棉衣里装的是芦花的故事。

车牛返千佛禅寺管理员杨飞讲述:有一次,在寒冬里闵子骞驾车与父亲外出,由于寒风将他冻得发抖,直打冷战,手脚都不听使唤,便一不小心翻车了。这时父亲非常不悦,心想你穿着那么厚棉袄还表现得抖抖擞擞的,是怎么回事?就随手扬起赶马的鞭子,打了他一鞭。没想到这一鞭下去,棉袄破绽,里面飞出一团团的芦花儿来。父亲又把小儿子的棉袄撕开一个口,里面却是白花花的棉花。

闵子骞的父亲眼泪哗地一下流了出来,回家后拿出笔墨决定休了李氏,但闵子骞却双膝跪地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团圆。”继母很是感动,此后对三个儿子一般看待,后人把这个故事称为“单衣顺亲”和“鞭打芦花”。至今当地还流传着一首民谣:鞭打芦花车牛返,仁义道德最为先;夫休后妻儿救母,子骞美名代代传。

杨飞介绍说:故事里的“闵子骞”,是孔子的徒弟闵损,他的学识与声誉仅次于颜回,在七十二贤中排名第二。因贤孝而出名,被孔子称赞为:“孝哉闵子骞!”

儒家以孝为仁的基础,“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闵子骞之所以能以德行著称,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的孝行突出,而“鞭打芦花”这个故事正是其鲜活体现。

一个人学会以德报怨,不计前嫌,才能拥有一些美好的事物。无怨无悔是一种伟大的情操,更是一种伟大的人格。就像故事中的闵损,面对继母的虐待,他没有怨恨,没有报复,而是用自己宽厚的胸怀与仁孝感动了父亲与继母,也为世间留下了感人的佳话,使“鞭打芦花”故事流传至今。闵损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先贤人物,在《二十四孝图》排位第三,赢得世人的尊敬和尊重。

“鞭打芦花”的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闵子骞的孝行也被传为千古佳话。后人将闵子骞所在的乡命名为闵贤乡,将发生“鞭打芦花”故事的村庄命名为“鞭打芦花车牛返村”,在“鞭打芦花处”的地方立碑纪念,把每年农历腊月廿四定为孝贤古庙会并沿袭至今。

2005年,鞭打芦花车牛返遗址被萧县人民政府公布为萧县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鞭打芦花”的故事被公布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鞭打芦花车牛返村,上榜安徽省第三批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

杨飞介绍:在鞭打芦花车牛返村,“孝”是传承千年的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在这里,不仅有2000多年前人们为纪念闵子骞而立的石碑,有元朝时乡人为尊贤崇儒彰显孝道而兴建的“四贤祠”,还有千年古刹“千佛禅寺”。每年的农历二月廿四是闵子骞的生日,这天,千佛禅寺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的冬季文化古庙会。古庙会这一盛典,包括纪念闵子骞举行的孝文化节。

来源: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