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说来就来
青山有幸伴诗仙
秋吟三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年11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青山有幸伴诗仙

姚中华
 

这是深秋的一个上午,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树木花草混合的味道。我伫立在诗仙李白的墓前。一阵风吹过,坟茔上的杂草随风摇动。我神情恍惚,千年的时光仿佛在刹那间被穿越,那位美髯飘飘、仙风道骨的诗人似乎不再那么神秘而遥远。我绕着坟冢走了一圈。一米多高的坟基呈圆锥体型,灰黑色的青石上长着泛绿的青苔,像是岁月留下的印记。墓前那块“唐名贤李太白之墓”显得黑沉而凝重。一只香炉残留着香火的灰烬,那是祭拜者留下的虔诚。墓的周边,一道爬满青藤的高墙把它同外面葳蕤葱茏的山坡隔离开来。墓园的游人并不多,亭阁旁,楼榭间,三三两两,有的在凝视着墙上一幅字,有的在轻吟诗人一首诗。

走在李白墓园里,我想起与墓园有关的两个人。一位名叫李阳冰,另一位名叫范传正。正是这两个人,诗仙才得以安歇在青山脚下,了却了人生最后的夙愿。也正是因为这两个人,后人才有一处祭拜诗仙的场所,有一处寄托景仰之情的地方。李阳冰是李白的族叔。在唐代,李阳冰以书法成名,他精于小篆,在秉承秦篆风骨的同时,大胆进行变革,被誉为秦李斯后小篆第一人,时人称之为“笔虎”。据说张旭的笔法得到他的传授,颜真卿所书碑文要请他用篆书为之题额,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李白与李阳冰,一诗一书,各领风骚。自从李白穷困潦倒,抱病投奔李阳冰后,二人的关系和感情似乎也超出了源于血缘上的亲情。李白称赞李阳冰:“吾家有季父,杰出圣代英”“笔落洒篆文,崩云使人惊”。李阳冰对李白的才华也十分欣赏,赞赏他“千载独步,唯公一人”“唯公文章,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欤。”

有族叔的收留、呵护与推崇,李白不仅摆脱了生活上的困顿,饱受摧残打击的身心得到暂时休憩。龙山脚下,青山之巅,姑溪河畔,叔侄二人游山赏景,谈诗论字,倒也其乐融融。然而,这样的日子好景不长,公元762年,也就是李白投奔李阳冰的第二年,李白病情加重,病危之际,他郑重地将一生心血凝集成的900多首诗稿交与李阳冰。李白去世时,正值李阳冰即将卸任当涂太守,但他依然将李白的诗稿编成《草堂集》十卷,并亲自为之撰序。这段超越亲情的友爱和义举,不仅成就了古代文坛一段佳话,也为后人了解李白、欣赏诗人优美诗篇起到关键性作用。李白死后葬于位距青山西侧约二十华里一处不大的山丘——龙山。帮助他实现回归青山、与青山同眠、与“谢公宅”为伴愿望的是一个叫范传正的人。

范传正是李白生前好友范作之子。怀着景仰之情,身为宣歙观察使的范传正多次到当涂,探寻诗人最后的踪迹,寻访诗人的后裔。经过几年明察暗访,范传正得知李白有一个儿子,名叫李伯禽,随李白投奔到当涂后,一直定居在此,但已经去世。李伯禽有一子两女,一子离家出走,不知去向,两女分别嫁给了当地的陈氏和刘氏。范传正费尽周折,最终找到了李白这两个孙女,从她们口中打听到李白墓的下落,同时还了解到诗人虽葬于龙山,但临终曾有“志在青山,遗言宅兆”的夙愿。于是,范传正同时为当涂县令的诸葛纵合力将李白墓迁葬于青山西麓,并亲自为墓撰文。此时是公元817年,李白已经去世55年。墓园里,我没有找到李阳冰为李白《草堂集》写的序文,也没有见到范传正撰写的碑文。走出墓园,驻足于园前高大的“诗仙圣境”太白祠牌坊下,抬眼东望,几座山峰簇拥一处,横亘在眼前,这便是青山。

在中国山川名录中,青山算不上名山,它位于长江南岸东侧当涂境内,方圆不过三十多公里,最高峰海拔也只有370多米。李白一生钟情于山水,游遍了大半个中国,见过无数名山大川,留下了大量描绘山河景色的壮美诗篇。与他游历饱览过的“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的天嬷山相比,无论气势、规模或险峻,青山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然而,诗人对青山怀有特殊的感情,他一生先后七次来到当涂,数次亲临青山,不仅是这里的美景让他流连忘返,这里还曾徜徉着一位令他“一生低首”仰慕的先贤——南齐诗人谢朓。

青山脚下一条小街,叫青山街。街上人不多,也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青山静谧的气息似乎在这里开始流淌。过了青山街,一条崭新光亮的柏油路蜿蜒在山间。道路两旁,成片的树林翠色苍苍,风吹之处,似乎绿色的波涛在轻轻涌动。我们要去寻觅李白一生最崇拜的诗人谢朓曾经居住的“谢公宅”。谢朓生活在南朝齐代,是永明诗的代表,同谢灵运并称“大小谢”,与李白相隔两个半世纪。

李白一生敬佩的诗人很多,但在他的心目中最为崇敬的还是谢朓。“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先贤的诗才和人品都让他钦佩不已。为了寻觅这位异代知己,李白曾经数次游历宣州,登上后人在宣州为谢朓建造的“谢朓楼”,留下了多首怀念谢朓的诗篇。宣州与当涂同属于江南,两地相隔不过百余里,除了陆路,还有长江支流水系相通。谢朓曾经数次登临青山,赏看这里的美景,称赞此地为“山水都”,并在山南筑宅,后人称其为“谢公宅”,青山也因为他的名字又称“谢公山”。

在山南一隅,我们找到一处据说“谢公宅”遗址的地方。当年的“谢公宅”已不复存在,据说,当地政府现在正着手复建。寂静的山坡上,几棵遒劲的苍松,见证着岁月风雨变迁。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