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悲秋综合征”需要社会共同参与
“限塑令”15年,何以难限小小塑料袋?
不要和认知低的人较劲
人的好运从这里来
谁在把“青少年模式”当生意?
下一篇4 2023年10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预防“悲秋综合征”需要社会共同参与

唐传艳
悲秋 王恒/漫画
 

立秋以来,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就诊人数明显增多,较前增加了20%左右。精神科副主任医师陈红梅提醒:秋季是抑郁症等“情绪病”的高发时段,公众要注意识别不良情绪,警惕“悲秋综合征”发生。萧瑟秋日,该如何保持稳定的情绪,怎么应对“悲秋综合征”多发趋势,是社会面临的一道考题。(10月15日北京日报客户端)

“悲秋综合征”不仅近期在北京呈现多发趋势,而且其他不少地方同样如此。比如在西安的一些医院,也出现了大量患者。有调查显示,抑郁症在一年中以秋季发病率最高,可达35%。“悲秋”不再仅是诗词里的感伤,而是民众普遍面临的现实问题。

秋天容易出现精神与心理疾病,首先与自然环境有关。秋天落叶飘落,大雁南归,让人易生离别之感。入秋后光照减少,导致人体激素分泌、睡眠节律出现变化,容易让人心情低落。

从社会环境来看,秋天是很多单位冲业绩、抓工作进度的季节,很多人频繁加班压力大,心理容易“感冒”。

预防“悲秋综合征”,个人要学会给心情“放秋假”。乐观是最强的动力、最高的素养,埋怨自己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与其深陷情绪的泥淖当中,不如重新整理心情,认真总结提升。

“悲秋综合征”多发,还应引起社会的普遍重视。在秋季,学校要尽量多开心理课、多进行心理辅导,给予学生多一些呵护;用人单位在抢抓进度的同时,也不忘给职工少一些压力;秋季“情绪病”高发,医疗机构要增加心理与精神门诊,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和家庭医生等,更应将预治“悲秋综合征”当作上门服务的重点内容。针对“悲秋”的疾病研究和药物开发,也应加速推进。

总之,若想将“悲秋”变“喜秋”,不仅个人要做好维护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而且还需社会共同参与,通过更有效的预防和干预举措,让民众多些收获的喜悦,少些凋零的愁闷。不仅秋天如此,一年四季甚至一生一世,都需精心呵护好民众的心理健康。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