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悲秋综合征”需要社会共同参与
“限塑令”15年,何以难限小小塑料袋?
不要和认知低的人较劲
人的好运从这里来
谁在把“青少年模式”当生意?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年10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限塑令”15年,何以难限小小塑料袋?

栗 水
 

今年是我国“限塑令”颁布的第15个年头,15年限塑,效果却让人尴尬。无论是大型超市还是集贸市场,人们发现消费者使用塑料袋的情形仍然普遍:超市塑料袋随意取,一种菜一个袋,七、八样菜七、八个袋,有的是大袋套小袋;外卖食品也总是会被塑料袋包裹得“里三层外三层”。

2008年,我国颁布“限塑令”,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限塑令”颁布后,各地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将“限塑”付诸行动,“限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受价格、新增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叠加,小小塑料袋如今卷土重来。

塑料袋带来的白色污染有目共睹。据联合国环境署评估,每年有超过1400万吨的塑料进入并破坏水生态系统,预计到2030年,相关污染还将增加一倍以上。

小小塑料袋为何屡限不止?首先,是其“替代品”吸引力不足。相比塑料袋,无纺布等材质的环保袋“颜值”始终没有提升,不仅价格更贵,携带也不方便。而塑料袋不仅便宜,装完商品还可装垃圾。其次,监管不力。想当初,超市、菜市场几乎天天有人检查监督,商家自然不敢放肆。但随着时间推移,监管部门鞭长莫及,惩罚力度越来越小,检查次数越来越少。

“限塑令”尴尬的背后,是白色污染卷土重来。我们不能只算眼前的生活小账,而要算长远的环保大账。与其等到不得不付出惨重代价,不如现在就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各地各部门都要夯实主体责任,堵住“无限制提供和使用”的漏洞。

一要“堵”,从源头上遏制。环保、质监、工商等部门必须在塑料袋生产的审批、监控、执法环节中出狠招、抓落实,不让违规产品流入市场。

二要“疏”,让政令更加接地气。完善塑料袋销售、使用和回收的全链条制度设计。塑料袋薄利多销,如果适当涨价,大家“扯袋”的手可能就会停一停。如果通过政府补贴,在超市等地对使用环保袋的消费者给予一定奖励,也许能鼓励更多人养成随身携“袋”的好习惯。此外,作为替代品的环保袋大都又贵又笨重。如果能利用新材料技术,做到平价又便携,相信不少人会为其转身。

最后,进一步从法律法规层面细化相关规定,以及明确违反相应规定的惩处措施。监管部门也要进一步强化监督与检查。

无论是堵还是疏,都离不开公众意识的转变。限塑是个长期过程,需要每个人的坚持。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