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元气满满、斗志昂扬,深夜思忖良久、暗自伤神,你的情绪也会经历“过山车式”波动吗?
近期,网络热梗“早F晚E”触发一众网友共鸣。简单讲,当代年轻人早上喊着Fighting(奋斗)投入一天的紧张忙碌中;而到了晚上,他们通常又会陷入Emo(伤感),跌进情绪最低谷。翻遍各大社交媒体,无论是处在“象牙塔”的大学生,还是置身高大写字楼的打工人,抑或头顶多项耀眼光环的明星,很多人都有这种特征。
既如此,那“早F晚E”是否会影响身体或者心理的健康?专业人士已给出权威解答:这属于正常的心理变化,无需过度焦虑。如果把情绪看作是对客观事物或行为的反应,那它的起起落落其实有章可循。比如,年轻人面对学习压力或工作难题时,可能会戴上面具。只不过深夜闲杂事较少、鲜有人叨扰,更适合真实自我的表达。
相较“时时都E”的“丧文化”,“早F晚E”多了一种可贵的乐观心态。早晨睁开眼,我们用昂扬的斗志“迎战”待处理的棘手难题,或许这些“硬骨头”有的不合我们“胃口”,有的“个大难啃”,但保持积极的心理暗示仍是解难题的关键一环。步入深夜,我们以“E”状态释放积攒一天的难过与不悦,负面情绪在合适的出口“逃之夭夭”,留待第二天的仍是满腔热情与活力。
再则,相较“一天都E”的稳定状态,“早F晚E”显然多了一份应对消极情绪的成熟。要看到,长期沉浸在负面情绪的“大染缸”里于人无益、于己不利、于事无补,只会徒增更多的“情绪尘埃”。反观那些遵循“早F晚E”守则的人们,他们在应该努力的时间选择奋斗、在合适的场所选择释放忧愁,这正是一种成熟的处事方式。
此外,深夜的暗自伤神虽是应对负面情绪的可行方式,但如何更加有效排解仍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寻找推心置腹的朋友倾诉烦心事,通过运动释放积攒的压抑与苦闷,更有网友出招“下班后立刻洗个热水澡”。凡此种种,都可以纳入情绪调控“工具箱”,为我所用。 静 子 《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