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光明日报》头版加整版报道苏皖两个相邻山村的岁月嬗变——关于乡村振兴的调研。
伍员山,是江南丘陵中寻常可见的一座小山包,因春秋时期吴国名将伍子胥过昭关途经此地而得名。山的西边,是安徽省郎溪县凌笪镇下吴村;山的东边,是江苏省溧阳市社渚镇洑家村。在洑家村山坡上的茶田里,记者找到了老支书王海清。
伍员山如果有记忆的话,一定会记住这个汉子跋涉的每一个脚印。当年,洑家村赶超下吴村,时任党支部书记王海清功不可没。是他,从上海水产研究所请来专家繁殖成功了罗氏沼虾。又是他,在开发荒山遇到资金难题时,带头将自己准备盖房的钱拿了出来,搞起了股份合作制。
“认不出了吧?这是新建的露营休闲区。能停房车、能搭帐篷、还能采摘瓜果。一到节假日,坡上坡下满满当当都是人。前不久,一对东北老夫妻开着房车在这里一下子住了十多天。”沿着山坡上行,一栋栋土黄色小楼映入眼帘。“这‘土’房子,像不像当年采访时住过的那间?不过,这可不是当年的夯土墙喽,是用真石漆仿制的,就为了留住洑家屋舍的老味道。”王海清边走边说,两眼灼灼放光。
记者发现,每家的停车位都做了规划,巷尾有垃圾投放点,街头有小花园,家家房前屋后种满了鲜花……
“下吴又是怎样的状况?”记者急切想知道。“这些年,山这边山那边,一直摽着劲呢!人家那边的发展,一点也不比这边差。”王海清很坦率。他带着记者立马来到了山对面。记者信步跨入其中一家。客厅足有40多平方米,屋顶一盏枝形吊灯颇为气派。屋主人正在厨房里忙活。锅里的炖肉香味扑鼻而来,案板上,放着一把嫩嫩的香葱和两条新鲜的大板鲫。
说明来意,主人段奇胜热情地和记者拉起呱来:“我本来在外面做电机生意,一年怎么说也有个几十万块收入。这些年,村里环境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方便,诱得我一跺脚便回村定居了。”最让他称道的是,和谐的邻里关系。他指着门口的一堆玩具说:“我家大门从早到晚就没有关过,孩子的玩具都是放在门口,从来不会丢。邻居家孩子拿去玩了,还会洗干净放回原处。”
其实,眼前的事实已说明了一切:今天的“山两边”,已全然换了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