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红色收藏——马华北的红藏情怀
梦里故乡
镌刻在心中的“非遗”
3上一篇 2022年12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镌刻在心中的“非遗”

湖北武汉 胡蝶
 

作为一个安徽“游子”,“非遗”听来遥远,但与我息息相关。“徽”字集山水人文于一身,既有博大精深的徽文化,也有和谐典雅的徽建筑,还有闻名天下的徽菜,更有诚实守信的徽商——徽风皖韵在我的生活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我出生于江淮之间的小县城,儿时的记忆有些模糊,但无为板鸭却一直鲜活于我的味蕾之上。至今仍记得,外婆牵着我来到那家狭小简陋的“马记板鸭”——老板手法娴熟,将遍身酱黄、通体流油的板鸭剁成鸭块,整齐地摆在盘中,麻利地倒少许卤汤,再滴上几滴芝麻油,一时间香气四溢,看得我直咽口水。外婆总是嘱咐老板鸭腿不要剁,让我在回家的路上拿着鸭腿啃着吃。

无为板鸭的制作自清朝年间一直传承至今,我的爷爷年轻时就做起了无为板鸭的生意。我曾在老家看到爷爷制作板鸭的过程:以麻鸭为原料,先宰杀、拔毛、洗净、沥干后,放在缸中腌制四五个小时,然后取出放在点燃香木屑的炉子里熏几十分钟,等熏至鸭皮快焦黄时,再拿出放到装满卤水的大锅里,用旺火烧开后,再用文火卤一个多小时,此时香气腾腾,扑鼻而来,板鸭也就卤好出锅了。金黄油亮、醇香味美的无为板鸭成为一大美食名片,成功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七岁随父母到巢湖生活。友善的老师和同学、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我很快爱上这个依水傍山的温泉之乡。印象深刻的当数六年级参加的“巢湖市首届中小学美术特色系列教学活动成果展”。美术老师买了一些专门用来绘制的葫芦——这些葫芦个头都不大,一掌可握,表面光滑,是极为古朴的黄色,它们形态优美,具有天然的喜气祥和的美感。老师根据每个葫芦的形状准备了花草鱼鸟和人物等各式图案,让我们把这些图案临摹到葫芦上去。这项“工程”看似简单,实则既考验我们的绘画功底、又历练我们的耐心。葫芦光滑的表面和弧度较大的曲面,一不留神就画歪了,修改起来也颇有难度。老师手把手地教我们,握紧烙笔,调节温度,下笔讲究轻重,随着“嗞嗞”的声响和淡淡的青烟,葫芦上的图案逐渐显现,变成精美的艺术品,我不禁感叹这葫芦烙画的魅力。这不仅是一场学生的才艺展示,更是教育的传播,在我们心中埋下“非遗”的种子。

由于父母工作调动,我到合肥上中学。合肥是科教之城,博物馆、名人馆、文化馆是我闲暇时最爱之地,而名人馆里“六尺巷”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我和父母利用假期来到桐城市六尺巷,走在用鹅卵石铺成的巷道上,凝望着青砖黛瓦白头墙,触摸着“礼让”石牌坊和“懿德流芳”石牌坊,聆听着张英让地、张廷玉让探花郎的典故,感受着“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胸襟,体味着“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的张氏家训……家风家训是一个家庭重要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地域文化文明的传承。

我生活中的“非遗”远不止于此:偶然间在书房里拾起的文房四宝,客厅墙壁上的芜湖铁画,一股清新沁人心脾的香茗:祁门红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游人如织的包公园——孝肃祠,餐桌上一道道美味的徽菜……这些看似普通的物质,却透射着“非遗”的气息,传承着华夏五千年历史文明,滋养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励着我们向上向善,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前行!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