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日前,《合肥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正式印发。规划指出,到2025年,合肥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显著提升,人居环境更加和谐,巢湖成为“最好名片”,城湖共生、宜居宜业的生态名城精彩呈现。到2035年,“美丽合肥”基本建成。
将巢湖流域打造成长江中下游的重要生态屏障
据了解,合肥将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为统领,协同实施碧水工程、安澜工程、生态修复工程、绿色发展工程、富民共享工程,深化巢湖流域水污染“四源”同治,进一步提升巢湖生态环境质量。到2025年,巢湖全湖水质稳定达到Ⅳ类,重要河湖生态流量(水位)得到基本保障,地表水国控断面稳定达标,水质优良率提高至85%。
加强巢湖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制定巢湖生态水位调控方案,为全湖水生植物萌发、鱼类洄游产卵等提供水文条件。根据规划,到2025年,巢湖鱼类结构优化且生物量增加大于10%,巢湖重现土著鱼类银鲴及水生植物轮叶黑藻。
合肥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前将基本完成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提升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将巢湖流域建设成湖泊型流域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样板,打造成为长江中下游的重要生态屏障。
此外,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对环境质量改善和拉动经济增长都具有重要意义。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力争培育产值100亿元以上的企业2~4户,50亿元到100亿元的企业6~8户,10亿元到50亿元的企业20~30户,形成国内领先的两千亿级节能环保产业集群,成为合肥市支柱产业之一。
到2035年,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常态
“十四五”时期,合肥市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规划提出“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目标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到2025年,合肥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显著提升,人居环境更加和谐,“美丽合肥”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巢湖成为“最好名片”,城湖共生、宜居宜业的生态名城精彩呈现。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比例达85%,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85%,土壤污染风险得到全面管控。
到2035年,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常态,生态环境空间布局进一步得到优化,绿色循环产业体系全面形成,资源能源集约高效使用水平大幅度提升,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实现良性循环,绿色发展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增强。环境公共服务实现全域均等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生态系统功能基本恢复,全市生态环境面貌实现根本性改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大幅提升,“美丽合肥”基本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