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闲钱就买书。书店里买,书摊上买,当当网上买,孔夫子旧书网上买……可以说是“喜购为疾,药石无医”。
买的书不一定都看,或只看一部分,有时只浏览一下目录,究其原因有这几个方面:一是没有时间慢读,先购买来等将来细读;其次,书之内容重复,所以随手翻翻;还有的则是我只特别喜欢其中的几篇,就“爱屋及乌”地买了。
手机上能看到为何还要购买?我心里总找不到明确的答案,但行为已变成习惯,一遇场景就情不自禁。可能是上学时老师所开书单上的名著没有看完,而今是补缺补差。也可能是以前阅读时断章取义,现在要追根溯源,完整阅读。也还有被“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表达所迷惑,就想看看前后的情节是否一样的精彩。之于中国古典文学,“落阳起月千载是,唐诗宋词道不休”,买几本诗词赋装点自己,我也不例外。也有的找不出理由了,如同喜欢春天、喜欢美女一样,看上几眼就动心,平时省吃俭用也要手贱付钱,换回来几本心仪的书。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别人看到的只是烟。我从事过好几种工作,比如教育、广告创意、地产研究、新闻采访等。还有书法、摄影的爱好,每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就“干一行买一行的书”,以求不落后 。我天生愚笨,总是认为:智慧不够,读书可凑,一股劲地买书来充实自己,于是家里的书多且杂,就连《圣经》和《易经》那样的书我都收藏了。
书有的放在书柜上,有的靠沿壁堆放形成书墙,书房也许就是由书墙砌成的“心安之所”。上万元一平米的房子让书占去了空间,人显得憋屈但也心愿。有人说:男人一生有两个伴侣,一是妻子,二是座驾。如果再浪漫些,就应该是许许多多的书了,不为什么,因为“书卷多情似美人”么。
客观地讲,今天买书真的不时尚,网络上到处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书,买一个kendel也可以随时随地阅览,但我还是喜欢买书,仿佛有了书就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见识,也就能够妙笔生花。家里许多书,购买前想象它如何有助于我,期待着将来静静阅读,期待着享受一种高贵的自由。事实上,有些书买来就没临幸过,让其躺在书架蒙尘与霉变……
少年的时候很少买书,只有在替大人上街买东西时,省下两毛钱买本小人书,那时拥有小人书的多少,就表明你在小朋友中地位的高低。上大学的时候也很少买书,喜欢书就去图书馆借。上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写作等课,老师就会开出一个长长的书单并再三强调,这些都是经典的名著,你们设法读完。但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将自己感兴趣的书一口气读完。偶尔也有买书的,首选的则是《现代汉语词典》,购其它的书则十分寥寥,我曾买了《希腊神话故事》上下卷,花了三块钱,结果生活中苦了我十天,那书中诸神关系就很难理清,读了上册就不想看了,心里还埋怨:外国文学中“言必称希腊”,可我这上了一回当。
工作时在农村中学,镇上有一个书店,绝大多数是中小学读物,去了两次后就不去了。偶尔出差去城市,总是挤出点时间去书店转一转,好像书店就是磁场,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记得那时买到最得意的一本书是《中小学古诗文译注》,它让我在备课时方便了许多。落户城市,工作地点分别在四牌楼和三孝口附近,那里有各种专业的书店,买书成了我休闲的一部分,每次去都满载而归。自己则越来越窘迫,家里堆放的书如同中年的我,一日胖似一日。最让我满意的一本是《漫漫古典情》,它成为我最喜欢的案头读物,还有《感受父爱》《感受母爱》两本书 ,它触动我要尽孝、莫迟疑。
当当网上开始售书,买书就方便了,我喜欢购书的“病”加重了。如果说以前是在深水捞鱼,现在则可以在塘里围捕,且是浅水。按说我早过了冲动的年纪,但还是喜欢买买买。书的种类实在是太丰富,许多以前遇不到的书一经搜索即可出现,几回发誓要“剁手”,终究阻止不了诱惑。如此这般,我时常将网上十分流行的书一一请了回来。有时就像去一个地方游玩,当地的纪念品并无实用价值,但好像以后就不再去似的,不计后果地买了回来,只是那一刻首鼠两端。
有人说:人生就像迷宫,我们用上半生找寻入口,用下半生找寻出口。在这个找寻中,一本本书如同一块块汀步石,引导你前行。择一事成美趣,读群书以终老,躲进书房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领略书中的风景和与我共鸣的语言,也许这就是我们许多人的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