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青少年模式”成网络平台“标配”,但仍有漏洞亟待堵住。一些平台设置的限制性措施不够“硬核”,一些人因此钻制度空子恶意申请退款。与此同时,面对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退款申请”,很多中小型主播因此欠下平台的“债”,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依靠直播“还债”。(9月29日《工人日报》)
2020年以来,国家广电总局、国家网信办等多个部门先后发布《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明确规定要严格落实实名制要求,禁止向未成年人提供现金充值、“礼物”购买、在线支付等各类打赏服务,并且要求开启“青少年模式”,限制未成年人观看时长、浏览内容等。
多个部门之所以明确监管要求,归根到底是出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近年来,未成年人花费巨款打赏主播、充值网络游戏的事件时常发生。据媒体报道,江苏省消保委2020年一季度受理的未成年人网游类投诉案件425件,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加460%。
实际上,精准识别未成年人身份,技术上并没有太大障碍。未成年人网络消费种种事件背后,是庞大经济利益的驱使。
要堵住“青少年模式”的漏洞,首先,相关部门还得严格按照多个部门先后发布《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等要求进一步加强监管,并有针对性出台更严厉更细致的惩戒措施,为精准而有力的治理提供依据。
其次,要采取标本兼治的办法,堵疏结合。比如,进一步加强对平台企业的正面引导,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推动平台企业在“青少年模式”上开展良性竞争,使之严于律己,不断规范自身,树立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进而把坑人的“小聪明”变成助人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