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彤彤的烤馒头夹龙虾、焦褐色的炸肥肠、金灿灿的菠萝饭……看到这些美食图片,来自天津市河东区的邹楷不但没有“打卡”的欲望,反而有点反胃,因为高饱和度的色彩让食物看上去太假了。记者近日在多个美食推荐平台搜索发现,有不少消费者吐槽,其被宣传图片或者文案吸引,结果吃到的食物与图文严重不符。(9月20日《法治日报》)
民以食为天。眼下,在各个社交平台上,不乏美食类推荐内容。奇葩夸张,几乎成为美食宣传的通病。一方面是色彩夸张。在社交平台、本地生活平台等搜索“美食”,排名靠前的大多是高饱和度、加了滤镜的美食推荐照片。这些照片都经过精心构图和修图的,与消费者吃到的食物和图片很可能相去甚远。
另一方面是内容夸张。有媒体采访了天津、安徽等地10多名消费者,他们均被美食文案吸引前去相关店铺“打卡”解馋,却失望而归。比如,博主宣称某小龙虾汤包店“一笼20个汤包,仅30多元,每个里面都有大龙虾”,实际上一笼汤包只有6个,里面也没有完整的虾肉。
规范美食宣传,首先要从明确标明广告身份开始。去年11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稿)》,其中专门提到“通过互联网媒介,以竞价排名、新闻报道、经验分享、消费测评等形式,或者附加购物链接的其他形式推销商品、服务的,应当显著标明‘广告’。”美食宣传明确标明“广告”,有助于遏制商家和博主夸张宣传的冲动,也能提醒消费者理性看待,不盲听盲信。
其次,切实履行广告宣传的法定义务。美食宣传必须真实,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不得使用“最高级”“最佳”等用语。美食博主属于广告代言人,必须遵守广告法的相关规定。
此外,有关部门也要加强监管。一方面,利用大数据加强广告监测,积极接受公众投诉举报,对于涉嫌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的行为依法严惩。另一方面,加强对商家的引导,使其认识到夸大的美食宣传无异于饮鸩止渴,到头来必将损害品牌形象,影响消费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