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篇帖子火了,一名四川的家长在社交平台发文说,自己家儿子刚上小学二年级,开学第一天,班主任就在班级群发了 “班干部竞选岗位表”,为全班51个孩子设置了53个岗位!此事引起网友热议。有人认为这是班主任的善意,以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质疑者认为这是迎合“官本位”的意识,以“人人有官当”来满足孩子的参与管理愿望。(9月12日 光明网)
为51个娃设置53个班干部岗位,看起来像是因人设岗和稀泥,但就实际效果来说,不仅仅每个孩子都有当班干部的机会,照顾到了每个孩子的积极性,减少了孩子之间的盲目攀比,杜绝了一些地方曾经发生过的为孩子当班干部送礼之类的不良风气;同时,也充分调动了每个孩子的积极性,使得孩子敢于和善于融入到班级事务中来,参与管理与服务,这对孩子无论是能力还是心灵都是有益的成长。
很明显,如此另类的班干部设置,恰恰表明学校不是让孩子“当官”,而是教育孩子成长的一种手段,本质是让孩子通过参与班级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来提升自身的能力与价值认同。
因此,孩子当班干部,比竞争更需要的是每个孩子都有参与和体验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这种普遍性的参与,使得每个孩子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更容易直观地感受到不同角色的心理,既增进了身份平等的认知,也更易于养成规则意识,愿意相互配合接受管理,增进共同的集体认同。
当然,也并不意味着这样的做法值得简单地复制,毕竟单独为每个孩子设置干部岗位,过于细致,反而显得牵强,并不严肃,恐怕也只适合那些才上学的低龄儿童,在呵护孩子与生俱来积极上进心理的同时,用简单的“管事”进行启蒙。而真正值得推广的是,善用班干部的激励教育手段,引导孩子公平竞争、主动参与,如,采取合理设置管理岗位,实行岗位轮值制度等形式,创造机会让更多的孩子能参与到班级的自我管理与服务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