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说书声
我们家的“情绪垃圾”分类
人皆喜欢“戴高帽”
3上一篇 2021年12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人皆喜欢“戴高帽”

■ 安徽合肥 周彪
 

中国老百姓习惯性地把吹捧人、说好听话称作“戴高帽”。戴高帽一词最早出自唐人李延寿《北史熊安生传》。一个叫宗道晖的基层小吏,平时喜戴顶高帽,脚穿木屐。每当有上级官员到来,他都以这身打扮去谒见。见到上级官员,便仰头,举双手,然后跪拜,直到头叩到木屐上,极尽吹捧。后来人们就把这种行为称为戴高帽。

戴高帽在民间通常为人与人之间关系一种润滑剂。如:熟人很长时间没见,偶然相遇,总要说两句嘘寒问暖的话:“哎呀,您老哥几年不见还是那么健壮,一点没有变化。”另一方也会笑脸相迎:“您老弟也还是那么帅,帅得让我嫉妒。”俩人哈哈一笑,各自满意而去。再如,遇到几年未见的女同事,通常会说:“哇哉,美女还是这么年轻啊,一点没有变化。”美女也会乐滋滋地回应:“你就会给我戴高帽。”其实心里则是美美的。

“戴高帽”一旦到了官场就容易变味了,成为下级官员讨好、巴结、吹捧、拍马上级官员的代名词。清朝时有一位才子叫袁枚,二十多岁就当上了知县,相当于现在的县长或县委书记,进步是相当快的。赴任前,特意去老师那里告辞。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你年纪轻轻就当上了知县,你可要好好准备呀。”袁枚说:“老师,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准备,只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见人送一顶就行了。”老师一听很不高兴,说:“为官要正直,你是读书人,怎么能搞这一套呢?”袁枚立马回答:“老师说的有道理,可当今世道,有几人能像老师您一样不喜欢戴高帽子呢?”老师一听立刻转怒为喜,师生之间高高兴兴地作了告别。

袁枚从老师家出来后就感慨地说:“我准备的一百顶高帽子,还没有上任,已经送出去一顶了。” 喜欢戴高帽是人性中固有的弱点。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不喜欢好听的话,没有人不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与肯定,普通人如此,圣人也难免俗。太史公在《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周游列国,受困于陈、蔡,缺粮少水,身不由己。面对困厄,孔子问子路:“难道我们的学说不对吗,怎么会落到如此地步?”子路就实话实说:“大概是我们还不够仁、不够智吧,所以人家都不愿实行我们的学说。”孔子听了很不满意。

见到颜回又问:“回啊,我们的学说有什么错误吗?”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为博大,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容纳。不研修学说是我们的耻辱,不能采纳我们的学说是各国当权者的耻辱。”孔子听了非常高兴,笑容满面地说:“好小子,假如你有很多财产,我愿当你的管家。”这又是一对师生,学生情不自禁地给老师戴高帽子。孔子在这里不仅接受了学生送上的高帽子,还忘记了自己一贯倡导的“事不有成,反求诸己”的原则,无意中还返送给学生颜回一顶高帽。

“戴高帽”的是与非不可一概而论。对于那些身处官场,想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目的的人,对上司刻意巴结、吹捧、迎奉、谄媚,污染官场环境,必须予以无情痛斥!如果是同事之间、熟人之间、师生之间,甚至于上下级之间,出于善意的、有分寸的、适度的戴戴高帽,不仅不会伤害人,且还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消除隔阂,促进人际关系的健康和谐,毕竟,良言一句三冬暖。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