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招已至,互联网大厂、企事业单位的招聘工作纷纷开启。一时间“笔试包过”“助考”的宣传在各个平台上“冒头”。而一波又一波心怀侥幸试水的考生,其实已经在违法的边缘疯狂试探。(11月8日中国新闻网)
当前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不少企事业单位的笔试被挪到了线上,但监考人员的不在场也为想要作弊的考生提供了可乘之机。不少商家瞄准了这一“契机”,把线上“助考”当成了一门生意。在某社交平台上搜索“笔试包过”“考试助考”,可以发现大量相关广告,声称可以为考生提供助考服务。然而,在企业、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作弊、组织作弊属于违法,甚至可能构成犯罪。
防止考场作弊,确保考试公平,是首先必须坚守的制度底线。为此,近年来,考场制度越来越严。同时,传播线上助考服务信息的平台,也需承担相应的责任。通过发布线上助考服从、“笔试包过”等信息,企图非法获取参考人员财物,这样的行为可能涉嫌诈骗犯罪;明知对方企图实施诈骗,仍然为对方实施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发布助考、“笔试包过”等信息,则信息发布者涉嫌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
事实上,不管是考场作弊行为,还是线上助考行为,从小处讲,破坏了正常的考试秩序,损害了公平正义;从大处讲,挑战了法律底线。然而,由于考试立法滞后,加之监管缺位,导致线上线下替考事件频发。因此,对于考试作弊乱象丛生,有关部门不能止于对作弊者的查处,应进一步完善考试制度,避免给不法之徒留下可乘之机。否则,一旦民怨沸腾,公信力降至冰点,举办各类考试还有什么意义可言?
换言之,治理线上助考乱象,亟须考试立法上线。虽然立法要慎重、科学,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出台专门的考试法是众望所归,严打考试程序中的不法行为是民心所向,更是拯救国家考试公信力的唯一途径。因此,只有尽快出台考试法,对于包括高考、职业资格考试、企事业单位线上招聘考试等在内的法定国家考试的命题、考试、录取等方面的诸多事项,予以全面细致的规范,减少作弊等不公平事件的发生,我们才能以有效武器,切实维护考试的严肃性和广大考生的切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