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北寻根之旅
半称心
瞿小宝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10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半称心

■ 安徽合肥 水玉兰
 

年少时,读过这样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当时颇费解。人至中年,再细品,方解其中深意。可惜这世上,有许多道理不是不明白,而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人生在世,一路被欲望挟持,一颗心时常处于患得患失中。

大文豪苏东坡无疑是历史上最会苦中作乐的人。苏东坡自幼才情过人,却生不逢时,一生坎坷。先是“乌台诗案”被捕入狱,然后湖州、黄州、惠州、海南,一贬再贬,他的人生,有一小半是在被贬路上度过的。人生的苦难无一幸免,几乎都落在过他的肩头。妻子早逝,政治上一再被打击,视为知己的爱妾和幼子死于颠沛的路途。而所有这些苦难,都被他看成人生历练。痛归痛,对生活,始终保持一颗有趣的灵魂。他乐山乐水,书画艺术,无所不通,诗词歌赋,留给后人无数传世佳作。在他食不果腹时,自耕自种,因地制宜,还发明了各种小吃,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鸡。他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快意人生,属于标准的给点阳光就灿烂的人。

有些时候,“半称心”被视为一种消极心态。在我眼里,则是一种豁达,一种胸襟。人生追求完美,但总会留下无尽的遗憾。西方有句谚语,当你选择面对阳光,黑暗永远在你的背后。生活里有阳光,难免也会有阴影,不可能做到事事称心如意。

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的曾国藩,无论是在治学还是为官上,都做到了极致。在他事业达到巅峰时刻,把自己的书房名更改为“求阙(缺)斋”,以求时刻提醒自己。并在给胞弟曾国荃的家书中说道:“兄尝观《易》之道,察盈虚消息之理,而知人不可无缺陷也。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天有孤虚,地阙东南,未有常全而不缺者。”曾国藩深知月满则亏的道理,经常叮嘱家人,凡事不可求全求满,要做到“花未全开月未圆,要求缺惜福”。

农家子弟出身的曾国藩,28岁中进士,30岁升为翰林院检讨,37岁那年他连升四级,短短9年从一个农家书生封侯拜相,进阶的速度是坐着火箭上去的。曾国藩权倾天下,却能善始善终,这跟他求缺求半的心态有很大关系。在曾国藩位极人臣的时候,却主动把军队裁掉九成,并劝自己的弟弟解甲归田。能够在伴君如伴虎的险恶环境全身而退。这种急流勇退,非大智慧所能为。

林语堂先生说,“半称心”是中国人所发明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也有人说追求“半称心”的生活,是一种退而求其次,带着消极观念。想想苦中作乐的文豪苏东坡,想想求缺求半的明臣曾国藩,以退为进的生活,何尝不是一种勇敢和智慧的表现。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