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粉丝、一撮千张、八九片薄豆干,切成细丝的娃娃菜和白萝卜,加上十来个圆溜溜的绿豆丸子,瓷碗里满满当当、清爽好看。舀一勺慢火熬好的高汤往碗里一浇,只听“滋滋啦啦”一片响,热气和香气同时升腾而起、扑面而来,口水顿时溢满嘴巴。那小巧的绿豆丸子在热汤中一点一点涨大,仿佛在吸收汤汁的美味,真有趣儿。厨师却不管这些,手握菜刀“噔噔噔”切碎一把葱花、一把芫荽,动作麻利地往汤碗里一撒,抬起头拖长了声音高喊:“绿豆丸子汤一碗,不加辣,好嘞——”
在我家乡,每到栀子花开放的季节,街头巷尾的小吃店、小食摊便开始出售绿豆丸子汤了。炎炎夏日,鱼肉荤腥吃不下去,绿豆丸子汤便成为人们的首选。这汤营养搭配合理,味道清爽可口,卖相好看,价廉物美,更有消暑解腻等优点,因而深受人们喜爱。
想要把绿豆丸子汤煮得好吃,有两个关键要素:一是绿豆丸子,一是汤。我家乡的人们制作绿豆丸子,是用绿豆粉掺上面粉、虾皮、萝卜丝、绿豆芽、碎木耳,加水和匀,团成一个个桂圆大小的丸子,然后用豆油或花生油炸熟,晾干、保管好,想吃的时候随时拿。汤,是用鸡架或大骨头(加点口蘑也可以)慢熬出来的高汤,滋味鲜美至极。素的绿豆丸子吸收了荤的汤汁,清、醇、细、润,香气四溢而不油腻。
记得小时候,庭院中的栀子花一开,妈妈就要和奶奶一起制作绿豆丸子了。她们一个磨豆粉,一个切豆芽、萝卜拌料。面团和好后,妈妈把铁锅洗干净、沥干,倒上豆油,起火热油。奶奶在案板上团丸子,她眼明手快,动作利索,不一会儿就团好十几个,整整齐齐排在长盘子里,像士兵一样。妈妈和奶奶一边干活一边拉家常,炸锅声伴着说笑声盈满厨房,惹得窗前的栀子花都趁着微风好奇地把头探进窗来看看热闹。这幅景象既美又温馨,洋溢着浓浓的温情,以至于我每次吃绿豆丸子汤,脑海中都会情不自禁地浮现出来。
后来我到外地读大学,那个城市没有绿豆丸子汤,每到夏天,因闷热烦渴而变差了的胃口,格外渴望一碗淡而有味、生津解暑的绿豆丸子汤。我读唐鲁孙先生的《北平的独特食品》,内中提到“炸豆粉素小丸子”,吃花椒盐水的卤煮炸豆腐时放上几颗,既能解渴又能挡饥,清淡爽口,滋味绵长。唐先生到台湾后就再没吃过炸豆粉素小丸子,因为没人会做。那股思念之情打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我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