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的牵念
走进小岗村
三伏晒书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7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走进小岗村

■ 安徽合肥 王唯唯
 

车行至凤阳县小岗村村口,老朋友汉寿兄在此已等候多时。退休前,我和汉寿因工作关系每年都要见上一两次面,退休后几乎没联系,更别说见面了。这次是我退休六年第一次和汉寿见面。

穿过“凤阳县小岗村”牌坊,一条近20米宽的大道直通村中。大道两旁是一栋栋颇有徽派风格的新民居,游客人来人往,俨然就像是一个繁华的商业街。汉寿告诉我,脚下的这条大道叫“改革大道”,自小岗村成为红色旅游景区后,村民们就利用前院办农家乐和小超市,后院改造成民宿,现在小岗村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次突破百万。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首1979年开始在当地传唱的《大包干歌》,在大包干纪念馆里不停地滚动播放。纪念馆大厅里的一座雕塑,复原了1978年冬天,18户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秘密地在纸上按下鲜红手印的场景:18个农户或坐或站,在同意“分田单干”的字据上,摁下18个鲜红的手印:“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鉴(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众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翔实丰富的资料、图片,完整地再现了当年小岗村人“大包干”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纵观产生“大包干”的时代背景,其实就是一种“敢为人先、敢于改革”的创新精神。民以食为天,为了能吃饱肚子,才有了这“大包干”的出现。正如文学家鲁迅先生所说:世上本无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而敢于第一个走路的人,就是真正的先驱者。毫无疑问,小岗村就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个原始起点。

走出纪念馆,我们来到一个“金昌食府”的农家乐,汉寿指着菜馆的招牌说,这家的主人叫严金昌,也是当年18户农民中的一个,今天中饭我们就在他家吃。

走进店里,迎面墙上挂着一张习近平在“金昌食府”考察时的照片。汉寿指着照片上的严金昌说:他是小岗村唯一一位见过国家三代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来小岗村考察的人。如今,“金昌食府”成了网红打卡地。看着照片,我想:一位普通的草根农民,一生中能有幸和国家三代领导人见过面,对他而言,自然是一个传奇的故事。当然这里不排除有着许多时代的因素,但也有着他自己敢于承担一切的奋斗精神,从而成就了他如此精彩的人生。

今年已经78岁的严金昌十分健谈。严有7个子女,除了小女儿嫁到外地,其他子女都在村里从事服务行业。其中排行老五的严德双前几年放弃在外打工,带着媳妇一起回到小岗村,跟他一起开了这家农家乐。起初只有4张桌子,现在已扩大到二三十张桌子。“自从习主席到我家考察之后,现在来我家吃饭都得提前预约,光农家乐这一块,一年就收入二十多万。我现在不仅是18个‘大包干’带头人之一,还是我们村致富带头人之一呢。”从他略带骄傲的言语中,满是对新生活的满足。

说到当年的大包干,严金昌接过我的话茬说,“大包干只是我们村的第一次‘革命’,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并未真正走上致富路。‘一夜迈过温饱线,20年没进富裕门。’这是八十年代我们村曾经流传的一句话。进入新世纪后,我们村开始了第二次‘革命’。就是通过土地流转,将土地集中起来,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确权颁证,从‘化整为零’到‘化零为整’,从‘分田到户’转到‘分红到人’,发展现代农业,壮大集体经济。我家60多亩地全部流转了出去,每亩800元的租金。当然,流转出去的是经营权,承包权还是咱自己的。”现在小岗村1.45万亩可耕地中,已流转8800亩左右,由村集体企业小岗创发公司统一对外发包经营。从2018年起,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就突破千万元大关,人均可支配收入16169元,远远高出国家和省里的平均水平。

吃完饭,走出“金昌食府”,我们又去了当年按下红手印的“当年农家”和文化广场、葡萄采摘园、农林科技示范园,还有在建的红街、国家农业公园、麦田大地艺术园等新景点。汉寿告诉我,县里已经提出用三年时间,把小岗村打造成国家5A级红色旅游景区。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