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茶,生长于雾聚岭北侧一座马鞍形向阳的山坡。阳光,雨露,空谷回响的鸟鸣,富含负氧离子的山风,一天天将它喂养。一年又一年,它渐渐长高,少壮,蓬勃成城市绿化带灌木丛的样子,明媚了采茶女清澈的双眸。
这样的茶,不止一棵,而是成千棵、上万棵、万万棵,数也数不过来。数不过来才好,千棵万棵排成列,聚成垄,在山坡上画出一道道绿油油的等高线,勾勒出凹凸有致的曲面之美,很好看。一条条茶垄在山坡上大面积铺展,就有了千军万马的气场,甫一见面,会感到微微的心悸和震撼。
这里是蒋潭村甲辰庵集体茶场,山腰有一座水库,是山村灌溉和村民生活的重要水源地,库容十几万立方,水质清冽。峰高谷深,绿树葳蕤,溪泉穿越其间,空气温润,水雾蒸腾。得天地之精华,这里的高山云雾茶原生态,品质好,倍受客户青睐。
一棵茶,受人青睐,那是它的福气。
一园茶,受一群人喜欢,那是它的荣耀。
这样的荣耀,就来自谷雨前的一个周末。
这天的阳光很好,空气很好,鸟鸣与山风,也刚刚好。
山风一路小跑,将甲辰庵水库坝埂上的声音灌进耳朵里,岭上茶园里的茶农听到了。
伴着高山流水般的背景音乐,传来了一股水流自壶嘴注入瓷盏的溅落之声,传来了相机快门的咔嚓之声,还传来了甲辰庵水库碧波微澜拍岸之声……水库新修的水泥坝埂上,身穿白色衣裙的茶艺师,如下凡的仙女,正在举行茶艺展示。
这里是唐湾镇举办的采茶节开幕现场。来自城区参加采茶节的二十多位志愿者,背着竹篓,踩着落满野樱和映山红花瓣的山道,翻过山脊,走进茶园。犹如众鸟归林,一见到大片大片的翠绿,这些志愿者立即四散开来,钻进密密实实的茶垄间。茶是好茶,枝头每一片叶缝里,都爆出新芽,看着让人喜欢。一双双巧手如鸟喙,风一样从枝头啄过,一叶一芯的茶头就落在掌心,丢进竹篓。一棵茶,从夏到春,历练了风霜雨雪和烈日炎炎,就为了这一刻的奉献与成全。从茶枝到茶篓,那浓郁的茶叶清香,从指间洇出来,从掌心洇出来,从竹篓洇出来,洇得满坡都是。满坡的草木清香,仅用鼻子吸纳,是不够用的,于是用上了无人机,来来回回超低空航拍,将郁郁葱葱的茶园、穿红着绿的采茶女、沁心入肺的茶香一并摄录,制成抖音,让远方的客人也能看得到,也能闻得到。
其实,早在一个多月前,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央视《中国地名大会》第二季第七期节目的远方游子,看到推介的桐城美食大关水碗,或许想到了桐城的另一张名片:桐城小花。
而这里,正是桐城小花有机茶的源产地之一。
早在2000年,这里就成立了雾聚岭绿茶种植专业合作社,原生态茶园种植面积200余亩,建设了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带动了蒋潭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带动村民走上富裕的路子。
采下来的鲜活茶草,被运送到村集体加工厂,经过杀青、理条、整形、烘干、提香、色选、封装等工序,变成客户青睐的饮品,变成村民稳定的收入。于客户有用,于村民有用,这里的茶树,骨子里隐着一股自信和自豪。这里的茶树和茶农,想必都是有福的。
半山腰有一处老茶园,茶树枝干粗壮,表皮浅白,虬曲遒劲,显示出岁月的沧桑。其实也算不得树,只能算是常青的灌木,茶头采了发,发了采,修修剪剪,年复一年,就成了今天所看到的样子。而在另一片山坡上,茶苗尚幼,高不及盈尺,一副嗷嗷待哺的样子,那是前几年利用财政扶贫项目开辟的新茶园。甲辰庵茶场,新老茶园在这里完成了“有机绿”的赓续与交接,将有机茶的基因密码一代代传下去,生生不息。
茶园里,不知谁的手机里流淌出歌唱家斯兰演唱的《桐城歌》:“吴楚遗韵越千年,乡音如酒酿春色,醉了山水醉了风,引得仙女从天落,槐荫下,黄梅一声动中国……”
有人跟着唱,许多人跟着唱。山谷里,带有黄梅腔韵的歌声,伴着清脆的鸟鸣,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