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频出“内鬼”需要制度堵漏
“茶喝不炒”应成为共识和行动
晚年人缘好,生活质量高
努力多一点,遗憾才会少一点
谁在逼“张煜医生”删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4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茶喝不炒”应成为共识和行动

■  张 涛
 

“特效茶”“办事茶”“金融茶”,“一片(饼)可以买一辆宝马,一提可以在广州买一套房”……眼下正是春茶上市时节,茶叶再次上演疯狂爆炒的戏码。“新华视点”记者对茶叶市场调查发现,打着各类名目的营销乱象层出不穷。不少茶叶质量难辨、价格混乱,动辄标价数十万元甚至数百万元。(4月21日《新华每日电讯》)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可见一斑。然而,作为昔日大众化的消费品,现在的茶叶却越来越让人感慨喝不起。

茶叶疯狂爆炒,看似市场红火的背后,实则暗藏隐忧。受益“天价茶”的主要是茶商和少数茶农,大多数茶农不但没有受益,反而成为受害者。在云南,全省共有670多万亩茶园,其中40万余亩古树名山茶,价格高昂,受到追捧,其余630万亩茶园的品质好茶很难卖出,成为当地茶产业的一大痛点。而“办事茶”“送礼茶”,则是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滋生了大量腐败,一些官员因此落马。至于“投资茶”“金融茶”,则完全是一场赌博游戏。当前,一些茶叶价格虽然越炒越高,实际上“有价无市”难以变现,最后接棒的投资者砸在手里,亏损严重。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同样,茶也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炒的。“天价茶”炒作,背离了价值规律,扰乱了市场秩序,既侵害了消费者的应有权益,也不利于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对此,有关部门和全社会必须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茶喝不炒”的理性回归。

其一,加强行业自律。各地茶叶协会组织应切实发挥作用,牵头制定行业标准,推动建立产品可追溯体系,呼吁茶商诚信经营,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其二,引导理性消费。茶叶说到底就是一种饮品,消费者要正确看待茶叶的功效和价值,做到理性消费,不盲目攀比,只买对的,不买贵的。此外,加大监管力度。有关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市场执法,对于虚假标识、虚假宣传、以次充好、串通操控价格等违法行为依法惩处。另一方面强化正风反腐,将“天价茶”列入党员干部不得收受的名贵特产资源目录,畅通信访举报渠道,对于违规收送“天价茶”严肃追责。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