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短情长
救国才能顾家
下一篇4 2021年4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纸短情长
——杨振德写给女儿邓颖超的亲笔家书
杨振德写给女儿邓颖超和女婿周恩来的家书
 

“我和老太爷一切如恒,均安适。可放心勿念。惟生活程度,较去年上半年,粮物一切,价昂二三倍以上。此地民风,皆习惯勤劳,十之八九,均可自食其力。虽感生活太高之苦,但地方民情,尚称安静……”这是邓颖超母亲杨振德写给女儿邓颖超和女婿周恩来的一封家书,字里行间饱含着一位母亲对女儿女婿的挂牵。

这封家书如今被保存在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信纸长25厘米,宽22.5厘米,共2页,是杨振德用毛笔在黄色熟宣纸上书写的。

随信附有一个牛皮纸信封,信封为直式,封面上印有红色长方形方框,杨振德毛笔手书“重庆曾家岩五十号卢竞如先生收请劳妥转邓颖超先生亲启 贵阳青岩镇寄”。

“这封家书的内容不长,字迹工整,遣词用心,语言朴实,看得出来,杨振德是一位有知识、有文化的女性。”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陈列保管部副主任李勤说。

李勤介绍,1876年,杨振德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的一个仕宦家庭,自幼酷爱读书,培养了较强的自学能力。深受父亲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影响,年幼的杨振德就萌生了寻自由、求解放的热切愿望。14岁时起,她就懂得,妇女要自尊自爱,首先要自强自立。

25岁时,杨振德与一位广西武官邓廷忠结婚,后生下女儿,取乳名玉爱,学名文淑(后由本人自己改名为“颖超”)。“作为女儿的启蒙老师,杨振德一直非常重视对邓颖超的教育,即使日子过得清贫,也丝毫没有放松对女儿的教育,她独立自强、逆境求生、乐观向上的意志品质深深地影响着自己的女儿。”李勤说。

根据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的研究人员仔细考证,这封家书是1940年4月2日,杨振德写给女儿邓颖超和女婿周恩来的,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封杨振德写给女儿的亲笔家书。虽只有短短两页纸,但可以从中读出杨振德与邓颖超之间细腻深沉、亲密无间的母女之情。

既然是家书,少不了报平安的内容。“我和老太爷一切如恒,均安适。可放心勿念。”“信中的‘老太爷’指周恩来的父亲周劭纲。日本占领武汉以后,八路军贵阳交通站接待了一批经桂林转移到贵阳的抗日革命家属,其中就包括邓颖超的母亲和周恩来的父亲。”李勤说。

“惟生活程度,较去年上半年,粮物一切,价昂二三倍以上。”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当时贵阳的民众生活困苦,物价飞涨。“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杨振德的生活肯定十分艰辛,但即使这样她也没有给女儿女婿添任何麻烦,而是自己默默忍受,这也能看出杨振德是一位很坚强、很独立的女性。”李勤说。

长年坎坷奔波的生活影响了杨振德的健康,1940年11月18日,杨振德因病不治去世。邓颖超在后来回忆:“我妈妈是一位平凡的妇女,慈祥的母亲,她的一生是很曲折坎坷流离的一生。她具有独特的性格,反对一切封建习俗,追求进步,向往大同世界,有自强自立和助人为乐的精神。她对我的教育和影响起了很好的作用。”

专家认为,在邓颖超的青少年时代,杨振德抚养女儿成长,支持女儿从事学生运动;邓颖超走上革命道路后,她又以行医之长,协助女儿女婿从事革命事业。可以说,杨振德的一生,对女儿邓颖超的性格和人生有着深刻影响。综观杨振德的一生,她是一位育女成才的成功母亲,为中国革命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 新华社记者邵香云 周润健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