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业内人士向记者爆料,在沃柑的主要产区广西南宁武鸣区,部分果商为保证沃柑品相,擅自调高抑菌农药的稀释浓度,而泡药后的安全间隔期更是被各方长期忽视。记者暗访调查发现,沃柑经采摘后被送到洗果厂,需进行清洗、打蜡并浸泡抑菌农药保鲜。而在浸泡过程中,会混合使用多种抑菌农药,浸泡后的沃柑未经存储安全间隔期,直接被送往市场销售。(3月15日澎湃新闻)
应该说,对于浸泡抑菌农药的沃柑,不管是超量用药,还是浸泡农药后直接上市,都存在着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众所周知,从科学角度出发,存在农药残留的沃柑将对人体带来严重危害。即便是作为生活常识,浸泡过农药的水果也不该销售。因为,连果农都从来不吃的沃柑,凭什么让无辜的消费者食用?种植者自己从来不吃,恰恰说明其对相关产品的毒害性有一定认知,至少对其安全性心存疑虑。
值得注意的是,此事曝光后,很多网友将矛头指向当地果农。然而,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报道,果农并非该事件的始作俑者,果商、农药商、洗果场均参与到这一作恶链条中,甚至成为当地的潜规则。或者说,即便是果农私自过量使用抑菌农药,果商从严把关的话,监管部门从严把关的话,也不会让这些沃柑流向市场。现实恰恰相反,正是各个环节的失守,甚至是互为帮凶,互相怂恿,才导致这一作恶产业链长时间存在。
明知是坑害消费者的事情却积极实施,明知是违反法律的事情却漠视规则。对于这样的作恶行为,当地监管部门不该坐视不管,毫无作为,否则,损害的是当地的整体形象和产业,甚至让这一重要经济支柱坍塌。重视消费者权益、维护食品安全是一切产业得以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当地有必要针对曝光的问题积极整改,严肃查处无视消费者人身安全的滥用抑菌农药问题。进而让消费者切实感受到食品安全,也避免人们陷入“互害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