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们“找年味”,体会“过年的味道”。乍一看,完成这道作业应该很轻松,但从历年来孩子们的反映来看,这却是一道难度系数最高的作业。因为,在孩子们看来,过年除了购物、吃饭、看电视、玩手机这些平日里就有点“味道”之外,实在没有感受到“年”还有什么特别的味道。家长怎么帮孩子完成“找年味”的寒假作业,来自山东省的教师李玉柱支招,揭开童年记忆的“过年瓦罐”,浓烈“年味”便会喷涌而出。
首先是家家户户要备年货。这个“备”不仅仅是把东西买回来,还要进行加工,如蒸馒头、炸丸子、毛(煮)猪肉、剁馅子、包饺子等等,大人们忙忙碌碌,小孩子则也不会闲着,抬水劈柴、洒扫庭院,大人写春联时帮着裁纸、研墨、将写好的春联拿到床上晾干,三十那天还要帮着大人贴春联,贴窗花。在备年货的过程中,大人们会告诉孩子“备年货”是极其庄严肃的事情,不但必须要“如此”准备,而且要抱着虔诚之心、不能“随随便便”。每天应该做“备”那件,都有严格的“规定”,提前有什么坏处、拖后有什么不好,都是极有讲究的。除此之外,大人们还会讲述与之相关的传说,也会讲述他们曾经经历过的相关轶闻、趣事……
其次是过年人人有事干。三十晚上男人要“请祖宗”; 要给同族的长辈们“安年”,要“守岁”;女人要包水饺、要准备“全家宴”;一家人要围在吃“团圆饭”。
要做的事很多,需要“禁忌”的事也很多,比如三十、初一每顿饭后,锅里不能空着,屋里不能扫地、院中不可洒水等,小孩子稍有不慎,就会被教训,被教训后心中不但不反感,还会升起一种仪式感。
再次是年后走亲戚。初二看姥娘,初三望姑姑……走亲戚也有严格的“顺序”,拿的礼物也各有讲究,哪家亲戚有由谁去走、能不能带着小孩子也都各有说法。
过大年,庆新春,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和美香甜,“味道”十足!过年了,大人不再做工,孩子不再上学,全体家庭成员齐聚一堂,没有那个时段与环境,比这个时候更温馨,更有“闲”、更耐心、更专职于“寻根问祖”、专司礼仪、凸显长幼有序、孝敬老人、爱护晚辈……因此,过年,不仅是全家团圆,合家欢乐,更是一种亲情传递、文化传承。
对于孩子的“年味”作业,家长一定要重视起来,要为孩子营造起一种“过年”氛围,酿浓家中“年味”,让孩子在“年味”的濡染中,在“过年的身行体动”中,升华他们对“年”的感情,增进对家人的感情,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