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沈女士有些担忧:读小学二年级的儿子,抱着手机对短视频刷个不停,还沉迷于某款热门移动端网游,家长拿他没办法。针对这一问题,已有不少平台在有关部门指导下上线了“青少年模式”,在相关功能以及内容方面进行限定。那么,“青少年模式”如何做到真防真管?(11月9日新华网)
未成年人登录相关应用时,如果不选择“青少年模式”,这些针对“青少年”的功能,就没有任何约束力。而现在,虽也有“实名认证”环节,但有些未成年人会想办法破解,或采取逃避措施。而且很多未成年人玩手机游戏,都是使用家人账号注册登录,轻松绕过“实名认证”环节。“实名认证”并非“实人认证”,无法解决人机相对应的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虚晃一枪的“监管”。
尤其是受利益驱使,一些网络游戏企业和直播平台针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措施流于形式,甚至为未成年人大开方便之门,更有游戏平台诱使未成年人冲动消费和巨额打赏。为此,亟须在游戏注册、登录、费用支付环节,引入目前已经成熟的生物识别技术,如刷脸,并建立相应制度督促游戏平台加强事后管理。调查表明,引入比较成熟的刷脸技术,把住登录和消费支付两个环节,是目前解决未成年人网游沉迷和网游不当消费的可行办法。
针对部分直播平台“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而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愈趋严重,不少地方在探索采用“刷脸模式”以及更先进的防沉迷手段,为未成年人筑起一道管用的“防火墙”。比如,今年4月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报告提出,加快推进“注册实名认证+支付前人脸识别”双认证系统。也有专家认为,还可以通过大数据等方式来判断用户是否为未成年人。
显然,“青少年模式”要做到真防真管,还需要高科技的“保驾护航”。期待互联网行业,以保护未成年人的强烈责任意识和紧迫感,进一步推行“真防真管”的保障措施,有关方面更应该强化监督,确保尽快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