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桂香尘处减,练影月空前”“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这是古代诗人们歌咏“桂花香”的诗句,其喜爱“桂花香”的情愫跃然纸上,情真意切,不能不令人感动。古人尚且如此爱“桂花香”,今朝的我们呢,肯定也不会落伍。
瞧,父亲是个地道的“桂花迷”。他以为:桂花树一年四季常绿,既可当绿化树,美化庭院、地坝,又能亮堂双眸、愉悦心境,尤其是每年秋天桂花盛开,香气浓郁,随风飘散,足足可以把人醉倒。有这么多好处,岂能不喜欢桂花。所以,二十年前,他利用做木活的间隙,“讨”了一株桂花树苗来栽在地坝边。大约是“你有情,我有义”的缘故,那株桂花树在父亲的精心管护下茁壮成长,长成了碗口大小的树干,呈伞状,好看得很。特别是秋天,除叶绿得可爱外,星星点点的米黄色桂花不经意间开了,散发出浓香,在风儿的吹拂下,很快就弥漫在空中。
父亲的鼻子灵敏得很,闻到桂花香后,禁不住做起了深呼吸,试图把桂花香浸入心脾乃至灵魂。不出所料,桂花香入脑、入心、入灵魂,够父亲陶醉的了。“哎,安逸!”父亲接二连三地喃喃自语后,对桂花香喜爱的情愫越来越浓烈,以至于忘了“回屋”。直到母亲大声喊他,他才如梦初醒,意犹未尽地回屋。不过,父亲觉得,自己的身心受到了桂花香的熏染,那香气就一直相伴着,不能不说是一种幸福。吃饭时,父亲饶有兴致地摆起桂花香的龙门阵,旨在唤起母亲的共鸣,带动母亲喜爱“桂花香”。
功夫不负有心人。母亲听了父亲的“知心话”后,就心情激动,坐不住了,便起身出门到地坝边观赏桂花,闻花香。父亲乐当“解说员”,解得头头是道,说得滔滔不绝。为此,母亲转过身,对父亲翘起了大拇指。而父亲微微一笑后,继续着他的“解说事业”:古代诗人、词人们写下那么多歌颂“桂花香”的诗词,民间流传《吴刚捧出桂花酒》等那么多的故事,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种桂树、闻花香,完全可见人们对“桂花香”的热爱之情。试问:天底下的人,面对香气四溢、富有灵性的桂花香,有谁不爱呢!
母亲以为父亲的话在理,就不住地点头,再化为实际行动,看、闻、抚,只任桂花香将身体包裹起来,只任桂花香浸润心灵,甚而至于渴盼着桂花香融入血液,一直让自己“香”下去。事实上,桂花香一点点地消散,母亲只好重闻、重抚,才让身上的桂花香得以弥补、传承,那段时间,就过上了香气十足的“香生活”。
“还是让桂花香发挥作用、有个念想为妙!”时间不等人,桂花快凋谢了,父母便有了如此共识。那就行动吧!父亲摘下米黄的桂花,丢进了老白干罐子里,让时间酿出了“桂花酒”。揭开罐盖的刹那,酒香和着桂花香顿时上升、四处扩散,把父亲陶醉得眉飞色舞,好不快活。实在抑制不住激动,索性倒二两“桂花酒”出来,来个“话下酒”,倒也乐在其中,对桂花香的爱恋就不言而喻了。母亲也没闲着,找邻居讨教一番后,回屋做出了“桂花饼”“桂花饭”,香喷喷的,格外好吃。
也许是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原因吧,我和弟弟像父亲一样,试着观赏桂花、细闻桂花香。不看不闻不知道,一看一闻感到真奇妙。我们与桂花香一闻钟情,乃至不愿离开桂花香,废寝忘食就成为常态。还是父母叫我们回屋,我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去,但脑子里满是桂花香的记忆,以便温暖身心,装扮梦境。
我们还像父亲一样,品尝飘香的“桂花酒”,不时咂咂嘴,那个馋样可想而知;特别喜欢吃母亲做的“桂花饭”“桂花饼”,只因为“桂花香”融入了美味里,更为诱人。基于这些,怎一个爱字了得。于是,“桂花香”陪伴我们度过了欢快的童年时光,激励我们努力奋斗,力争早日走出大山。在外求学的日子,虽是辛苦,但目睹校园及周边的桂花树,闻到“桂花香”后,精神便会为之一振,前进的动力就会倍增。同时,对老家桂花香的思念也与日俱增,唯有回归老家细闻、尽情地享用后,才会解除相思之苦,并激发出力量,无怨无悔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秋天来了,桂花飘香,我们先后走出大山,没有辜负父母的厚望与桂花香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