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凉过一阵的秋风,催开了满树玲珑的桂花,香飘十里,将整座小镇都浸淫在这八月的清芬里了。嗅着那醉人的桂香,味蕾上不禁泛过阵阵过往的香甜。桂花的香味,很多人都喜欢,那是种淡淡的,不张扬的香。为了挽住这一季特有的沁人甜香,人们想了诸多方法。其中,将正当时节的新鲜桂花,加糖腌制成芬芳宜人的糖桂花,堪称是最好的表现之一。糖桂花,很多人都会做,方法不一,但基本原则都是尽量保留桂花的香味。
记忆中,吾乡采摘桂花多在桂花长势最为旺盛的时候进行。此项工作多由女性来担当,一只无柄竹篮用带子挎在肩上,再提一架小梯,来到桂花林里摘花。遇有微风吹过,顿时,那些开败了的残花如碎金般,“扑扑簌簌”地落下来,落在摘花女的发辫上、脖颈窝里,抹也抹不掉,捋也捋不尽,那股微醺微甜的香气许多天都盈盈于袖,不绝如缕。因此,在我看来,这委实是一项颇具诗意的农活。
如果说采集桂花尚算得上是桩风雅之事,那么之后的清理过程就不怎么有趣了。刚摘下来的桂花里有许多杂质,甚至还会发现几只小虫子,这些都需一遍又一遍地捡干净。随后,将择好的桂花平铺在筛子里,置于阴凉处晾干。至花色变深时,用手搓一下,有柔润感而无硬物感时便可。
接下来,就是腌制工作了。按4斤桂花配1斤盐的比例,放入梅卤(腌过青梅的卤水)中。酸中带咸的梅卤,能很好地中和掉桂花略有的苦味。半个月之后,取出桂花用水漂洗一下,再将其晾干。经过这番处理的桂花,除了能保持原有的花香,花色也依然鲜艳,且不会发黑。最后,找一个干净的广口玻璃瓶,一层桂花一层糖(白糖的用量要多于桂花),依次码好,并用汤勺压实。
从紧实地旋上瓶盖那一刻起,糖桂花便替代了对甜蜜一词的所有遐想,一有空便会去看看它。瓶里的白糖和桂花晶莹剔透地交织在一起,一层金黄一层洁白,精致灿烂,会让人想起“火树银花”这样的词。在经历了与白糖数个日日夜夜的对话后,原本饱满的小花瓣渐被磨去了脾性,沁入了融化的糖水,与之混合落入瓶底。再等上十多天,瓶底那些美美地吸收了糖水的桂汁已变得蜜一般黏稠细密,透着宛如琥珀的金黄色泽,引人垂涎,糖桂花终于做好了。
小心翼翼地拧开瓶盖,刹那间,空气中便弥漫开阵阵淡雅的香味,甜丝丝地沁人肺腑。乡人是很喜欢这股清甜滋味的,在他们看来,这馥郁的桂花香正是秋天的味道。每年的这个时节,也正是芡实、芋头等相继上市之际,而一些与它们相关的小食,一旦有了糖桂花的帮衬,嗅觉和味觉都会立刻丰富浓郁起来,也平添了几多气质。试想一下,一个小小的青花瓷碗里,汤汤水水的面上,零星散落着五六瓣细小的糖桂花,经热气一逼,立即弥漫起若有若无的淡淡清香,未吃先已醉人。待得一勺入口,那独特的桂花香便在口舌间绵延缠绕,由内而外地熏袭着人的所有感官神经,在秋日暖阳下的午后,更是满屋芳香。
糖桂花,就是以这样一种传统风雅的姿态,陪伴着乡人生命中的每一个秋天,并延续着这段自然与人世的清雅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