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自助餐厅因“不能打包、任吃任取”的业态属性,刺激了小部分消费者“宁可吃剩,不能吃亏”的“自助餐心态”。当前,在餐饮业纷纷响应杜绝浪费的新风尚之下,一直难以摆脱“浪费”标签的自助餐厅,也正从自身特点出发,通过一系列诸如押金制、卡供应、限时间等办法来减少浪费。记者就此展开调查。(9月16日《南方都市报》)
自助餐模式,虽说是吃什么、吃多少消费者自取,但花固定的钱,让消费者敞开肚子吃,本身就会刺激消费者“占便宜”的投机心理,滋生出“不愿吃亏”的就餐心态,常常是“宁撑死宁浪费也不节约”,因此而带来自助餐“剩宴”的浪费。
换言之,自助餐“剩宴”某种程度来说,是消费双方比“精明”信任模糊语境下,心理下意识的补偿。尽管,从消费伦理来说,消费者可以把商家“吃破产”但不能浪费,然而一旦商家对浪费加以约束,又会带来消费成本管控、规则附加的质疑,既增加了管理的繁琐,还会面临操作上的尴尬,出现诸如规则好立不好守、“松紧尺度”难拿捏、食客担心“实惠不成反被坑”等问题,如浪费多少才能处罚、押金退还是不退,容易产生纠纷,影响消费信任。
正因如此,治自助“剩宴”不能头疼医头,只盯着消费者怎么吃,在规则上设限设卡,更需要的还是要通过细化经营方式、改进经营理念,来修复“投机”心理漏洞,引导更理性的消费。比如,可以尝试“半自助”模式,避免“一费制”的刺激,将食物分类,一类一个价格,类别不限量,分开计费,在放开吃与差别收费中求得平衡,以费促控量,减少浪费。又比如,细分自助餐消费的适用范围,只针对团体就餐提供自助消费,按人头在总量上严控,避免浪费。此外,自助餐属于典型的分餐模式,可以朝着“小份菜”按量计价和按取计费的经营转变,更有利于促进节约,并且相对于“剩宴”带来的损失,模式的切换未必一定会带来效益的损失。
总之,治理餐饮浪费关键是治餐的精细化,并非完全是“治吃”的严格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