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地摊”一词最近火了,朋友圈里晒攻略、晒图的比比皆是,全民话地摊感觉人间烟火气顿时布满了我整个胸膛,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小时候帮助母亲一起摆摊的经历。父亲当时在村小教书收入不高,母亲就在学校附近的路边支上一个小摊以贴补家用。母亲的地摊就是小买卖,卖些小零碎的东西,学生用到的本本、铅笔、墨水之类的文具,还有一些糖果食品、小玩具之类的东西,顺便也卖一些附近村民们需要的常用生活物品,因为价格便宜实惠很受大家欢迎。
母亲每天除了安顿好一家人的一日三餐外就是守好这个摊摊,其中最困难的就是出货了。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到街上出货是靠人力用背篓背回家。母亲往往选择在周末出货,天刚蒙蒙亮就起身到镇上的批发店里进货,如果需要的量大,母亲就会让我陪她一道也尽可能帮她背一些回来。由于长时间进货,批发店的老板也尽量把价格压到最低,一方面为了拉拉店里的人气,另一方面也让这些出货的尽可能多赚一点,这不单单是一点差价的问题,而是一步一步背回来的“气力”钱。
母亲为了节省开支,一般在街上买一两个包子吃了就往回赶。我们到镇上有十多里路,除了一点平路外就是翻山越岭,路途中还要蹚过一条河,回家的路十分不好走,母亲往往要在路途中歇好几回才可能到家。在我与母亲同行的日子里,母亲总是在路上不厌其烦地教育我——“这碗饭”不好吃,自己的人生唯有奋斗,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去努力创造才会看见改变的希望。母亲的摊摊虽不大,但在当时除了方便学生外,还常常解当地村民们的燃眉之急。特别是在农忙季节,村民们都挺忙一般很少上街,所以村民们需要食盐、酱油之类的就在母亲的摊摊上购买。有时候由于大家在经济上都挺困难的,难免有赊账的现象发生,母亲总是第一时间给予大家帮助。村民们也非常守信用,有时时隔十多天把家里的辣椒、鸡蛋等农副产品拿到街上换了钱后及时把欠下的账目付清。有的村民家里特别困难,母亲了解到情况后总是主动地为他们送去一些生活必需品,有时候一袋盐、一对电池都会让他们感激不尽。时间久了,大家都讲诚信、讲人缘,同样的东西、同样的价钱,同样是买、同样是卖,日久天长,买和卖之间已经达成了一种默契和体恤,除了商品的交易,母亲与村民们还有一份浓浓的人情在里边。
村民们家里的梨子、蔬菜等吃不完的东西母亲也帮着他们销售,由于是村民自己种的,在数量上总会多拿一点给别人,尽量在数量和价格上都不让别人吃亏。母亲常常告诉我们“自己吃亏是福”,因为只有自己学会了“吃亏”,别人才会买你的东西,别人才愿意与你打交道。在我成长路上,母亲就用她勤劳的双手和一颗善良的心时时刻刻影响着我,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母亲的谆谆教诲,因为它已经流淌进了我的血液,是我身体的一部分。
地摊是社会小窗口,汇聚人生百味,传递物阜民丰,也是一个时代的百态缩影。我忘不了那段艰苦的岁月,更忘不了母亲那背着背篓在崎岖蜿蜒的小道上不放弃努力前行的背影,她给了我力量,给了我不断前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