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对联里的端午
夏日蚊趣 
淖泥 
下一篇4 2020年6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趣谈对联里的端午

□ 抚顺 马广生
 

今年6月25日是农历五月初五,即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的时令风俗中,除家喻户晓的吃粽子、赛龙舟外,过去还有“帖午叶符”的习俗,也就是指端午节人们在门上贴对联的活动。端午节贴对联虽然不如春节贴春联那么普遍和引人注目,但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端午联作也不在少数,现在读来对我们进一步认识端午节的传统文化也大有裨益。

在人们心目中,为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家家户户于端午节之日都要食粽子,于是有人创作一则短联:“九子粽,五彩丝。”此联虽仅有六字,但反映了端午节的两大风俗。据南朝梁的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副描述节令的对联:“端午午时人赏午;立春春日客游春。”上联道出了民间过端午节的气氛,下联则描述了民间立春以后人们纷纷外出踏青寻春游春的情景。同时,上联中的“三午”对下联中的“三春”,可谓严丝合缝,自然流畅,读来的确是兴趣盎然。

在民间,端午之日还有在门上悬艾草、插菖蒲的习俗。时至今日,流风遗韵,依然可闻。有文人对此以联概括:“艾旗招百福,蒲剑斩千邪。”联语中形象地描绘艾草在门上迎风招展、其状若旗的景象,反映出人们看待端午的观念。且数目对数目,偏正词组对偏正词组,妥贴工稳。另有一联也反映了这一民俗:“保艾思君子,依蒲祝圣人。”该联用了两个比喻,一是将君子比作艾草,二是将圣人比作菖蒲。古时人们普遍认为端午节邪祟流行,便插菖蒲、悬艾草来辟邪祛祟。同时,人们联想到君子以浩然正气影响百姓,圣人以自身美德保养万民,虽与艾草菖蒲辟邪作用不同,但在正身佑民方面是一致的,因而联语中由物及人,由小及大,蕴意颇为幽远。

据记载,擅长联对的明太祖朱元璋于一年端午节时赐宴群臣,正当众人推杯换盏之时,他出一则上联,让群臣来对。上联云:“端门北,午门南,朝廷赐宴于端午”。联中的“端门北”的“端”和“午门南”的“午”合在一起,恰巧为“朝廷赐宴于端午”中的“端午”,要想对出下联确有一定难度。此时,群臣中的沈应思索片刻,开口对道:“春榜先,秋榜后,科场取士在春秋。”在明代,“春榜”也叫“甲榜”,甲榜取进士;“秋榜”亦称“乙榜”,乙榜取举人。沈应的下联以春秋两榜对上联端午两门,同时“春”、“秋”合成“春秋”,与上联“端”、“午”合成“端午”相对应,可谓对答工巧,贴切自然,得到太祖的赞赏。

明朝末年的一年端午节,屠户徐五见周围邻家都贴上了端午联,于是在中午也作一对联于门楹:“门幸无题午,人惭不识丁。”上联中的“题午”出自宋人范正敏所著《遁斋闲览》的谐语:说是一士子前往拜谒一位富人朋友,富人不想见他,便推脱已外出,士子知道这位富人在欺骗自己,便在富人的大门上写下一个“午”字后扬长而去,有人对此不解,士人解释说:“此乃牛不出头耳。”其意思是说这位富人朋友是个缩头蠢牛。联中的幽默诙谐,着实令人回味无穷。当朝名臣曹学佺路过,一见此联,大为赞赏,并遂叩门拜谒,二人结为至交。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