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6日,是汪曾祺逝世23周年纪念日。汪曾祺大器晚成,成为文坛上的“汪曾祺现象”,作品受到广泛推崇。
我特别喜欢汪曾祺的散文,床头放着他的《草木春秋》和《汪曾祺散文》,装帧古朴简洁。他以其清丽淡雅、生趣通透、隽永高远的文字,引领了新的田园诗风和怀旧温梦的美学风范。清明上河图般的风景、风情、风俗的真切描摹,使他成为新时期古典诗意和民间美学的典型文化符号。
为了生计和梦想,少小离家走向远方,这是很多人的人生路径。故乡的人和事,不论你是得意或是失意,却都是那么地鲜明。但是,很多人都有回不去的故乡,别梦依依,内心的安稳企盼,只有静静地安放在梦里。古往今来,文人雅士们精致地抒写、描绘故乡的山川草木、风物人情、美食珍馐,寄托人生,抒发真意,汪曾祺亦为我们留下了永久的回味。
汪曾祺涉猎广泛,积淀深厚,传统文化类、外国文学类、民间文艺类,他都认真研读,并产生重要影响。汪曾祺用他独特的笔创造了一个诗意美好的理想世界,以自己的拙朴,守护延伸着乡村文学,他的作品一版再版。小说之外,他在创作后期写了大量散文,甚至被认为比小说写得还好,他则谦虚地认为是“搂草打了只肥兔子”。
细致观察生活,素材源自积累。汪曾祺是一个善于用边脚料设计漂亮衣服的裁缝。无论是艰苦的下放劳动,或是在山上种树等枯躁之活,他依旧把劳作与文字结合起来,当作生活的必须,随遇而安,仔细观察研究马铃薯、葡萄等。因而作品深度与温度齐具,生活与生机并存。无论是故乡的食物,还是登临各地的游记、风土人情故事等,都来自于日积月累的体验。
富于生活气息,描摹世间百态。每到一个新地方,汪曾祺喜欢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感到一种生之乐趣。他认为菜市更有生活气息一些,买菜的过程,也是构思的过程,他还爱亲手做菜待客。贴近生活,就能走入人们的心间。作家以平实而高超的技巧,以自己为牵线,把作者与广阔的生活勾连起来。他写拔野鸭毛、做咸菜茨菰汤、各类野菜等,非常形象,烟火气十足;写绿豆、豌豆、黄豆、扁豆、芸豆、红小豆、豇豆,写四方小吃,不厌精细,不知不觉间让人感到特别清香特别温馨。
开启乡土新篇,延伸写作触角。乡愁乡情,乡韵乡恋,是永恒的怀旧主题。汪曾祺在娓娓道来之中,勾勒了一幅幅简洁而温馨的风景和风俗画。如同他的生活素描小品,寥寥数笔绘出形义兼具的画作,美感毕现,但他自谓所画“遣兴而已,只可自怡悦”。
大地丰饶,欢笑常在;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情境。沉入其中,读懂一种烟火真味的生活。是的,乡村生活有很多快乐和多彩,我在乡村生活二十多年,与大地为伴,与花草相拥,美好的情景总是令人回味,即使是诸多的不如意和挫折,也是生活给予的考验和捶打。一切,正如汪曾祺所言:婉转亲切,饶有画意。
稼禾尽观,人生百味。“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稼禾里,深藏着结结实实的百姓生活,蕴藉着世道与人心,汪曾祺以自己的发现与实践,在语言的艺术、读书与运用、对传统文化的发扬与思考等方面,留给我们许多值得挖掘和弘扬的文学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