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得到加快恢复,但仍有一些企业在复工复产方面存在诸多“堵点”,比如居家办公的人员管理问题;比如职工年休假的冲抵问题;比如共享员工的政策支持问题……这些“堵点”已经影响了部分企业的用工“健康”。因此,这个时候,对用工“堵点”进行析疑,就显得尤为必要。(5月6日《劳动报》)
后疫情时代亟需打通用工“堵点”。一方面,需要相关政策更加完备。以疫情期间广泛关注的共享用工方式为例。据了解,不少带有明显季节性生产特点的企业,早就有这种需求。但从法律层面来看,即便借用方、出借方和员工之间有着充分协商,但也存在一定法律风险。于此,相关部门可以予以调查研究,出台相关的规定,让共享员工方式更为规范。
另一方面,需要劳动关系双方以诚相待。这其中的道理不难理解。毕竟,一些用工行为,难免会存在法律覆盖不到的情形。所以,劳动关系双方应该坚守“守法与诚信”底线。比如,疫情期间,企业经营受到冲击,人力成本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但是,企业调岗降薪降低人力成本的做法虽有法律保障,但是企业也应多些人性化举措,少降薪、裁员。
再者,劳动关系双方需合力打通“堵点”。比如,根据相关规定,企业受疫情影响生产经营困难导致暂无工资支付能力的,经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协商同意后,可暂时延期支付劳动者工资,延期时间一般不超过30天。面对困难就需要共克时艰的团结精神。诚如前述,无论是调岗降薪,还是延期支付工资,于劳动者也应该给予理解。
综合而言,后疫情时代打通用工“堵点”,既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积极作为,又离不开用工单位与劳动者的同心合力。而且,有了良好的用工秩序,对企业对劳动者,对整个社会秩序都大有裨益。当然,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什么时候,劳动关系双方均须依法行事,更须多些“人情味儿”,这也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