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鼻出血当心肿瘤作怪
菊花泡茶煮酒明目美容
两眼度数相差大戴眼镜易头晕
古人饮食观带来不少健康启示
粗粮吃太多钙质会流失
身体莫名响杂音 或是健康亮“红灯”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4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古人饮食观带来不少健康启示

 

今年4月是第32个爱国卫生月,“向不卫生不文明的饮食陋习宣战”是今年的重点主题之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不文明、不健康的饮食陋习。如何能吃得健康科学?从古人的饮食观念和养生典籍之中,我们或许能够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清淡饮食,品出自然味道。中国饮食文化绵延几千年,食材加工与储存方式变多。比如一些不易保存的食材,便以腌、熏等方式保存。腌肉、腌菜、熏肉等食物虽具有独特风味,但吃多了对健康无益。

相较而言,古人推崇吃新鲜食材、烹饪新鲜的菜肴。清朝著名吃货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载了326种汇聚南北各地的饮食精华,强调“物味取鲜”,食材要趁新鲜制作。例如猪腰子,袁枚认为炒不如煮,煮熟后蘸盐最好,完全不需要其他佐料。

古人早有分餐习惯众所周知,中国人喜欢围桌聚餐、同盘而食,这种进餐方式可以分享美食,不过也会带来传播疾病的风险。其实,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分餐制的国家。孔子曰“席不正不坐”,吃饭的时候,人们要规规矩矩地坐在席子上,吃自己面前的食物,这就是典型的分餐制。《红楼梦》第四十回也写“史太君两宴大观园”,第二次宴会时,“上面二榻四几,是贾母、薛姨妈,下面一椅两几,是王夫人的,余者都是一椅一几”。这就采用了分餐制。即便是合餐,也可以用公筷、公勺等公用餐具防止交叉污染。《红楼梦》中描述,林黛玉进贾府第一次吃饭时,李纨和王熙凤二人就“立于案旁布让”,为别人布菜自然得用公筷、公勺。

□ 据《金陵晚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