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魏学洢在《答康宜之》中说:“弟子好书,如世人好色,暂时隔绝,到时又被缠绵,今古文字,无一不足以贪着。”一个“贪”字道出了爱读书之人的读书境界,那是欲罢不能啊。读书已成为爱读书之人生活的一部分,已是一种生活习惯。
对于一个已养成读书习惯的人来说,读书是四季皆益,随处可读。那些地方不好不读书,时间不长不读书,心情不好不读书的人,称不上是养成读书习惯的人。读书犹如吃饭,一个真正饥饿难忍的人,是不会挑选吃饭的场所和心情的;读书犹如睡觉,瞌睡真的来了,哪里还管它是席梦思还是田间地头。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最好眠,等到秋来冬又至,不如等待到来年。一个人如果不喜欢读书,一年四季都有不读书的“正当理由”,这样的人是体会不到读书的乐趣的。
放眼世界,最有智慧的犹太人是最爱读书的民族,连乞丐身边也有形影不离的书本。日本、俄罗斯等也列入人均读书量很高的国家,去这些国家旅行随时随地可以看到人们不是读书就是看报。英国人也很会利用片刻闲暇读书,不仅在电车上,在饭馆菜馆,甚至丈夫在楼下等妻子下楼的间隙,也会翻看两页书。读书已成为这些国家国民的一种生活习惯。
古今有所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养成读书习惯的人。写出《三都赋》并导致一时间“洛阳纸贵”的晋代大文豪左思,常把厕所当书房;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欧阳修“马上、枕上、厕上”也不曾放弃过读书;毛泽东一生不管走到哪里,总是书不离身,手不释卷,他的床一半放书一半睡觉。书已融入了这些人的日常生活。
苏东坡说:“读破万卷自通神。”说的是做学问并不难,只在多读,如果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书不离手,必然会有成就,甚至偶然翻阅,也会开卷有益。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意思是说读书如同高尚的人交谈,不知不觉受其熏染,脸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气,谈吐自然不俗。于谦诗曰:“舒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是说书能洗尽铅华,沉淀灵魂,让人明白事理。受到万人追捧的小说《权力的游戏》作者乔治·马丁,曾借人物小恶魔之口说:“读书可以经历一千种人生,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是说读书可以丰富人生。
读书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读书不仅能开启人的智慧,丰富人的想象力,提升个人素质,还能教人优雅,涵养才情。最主要的是读书能让人内心生发出一种力量,抵御尘世的芜杂和名缰利锁的纠缠,让人在世俗的烟火生活之外,身处一种清净的境地,体会到诗与远方的美好。
一个人读书可明智,一个民族的人都喜欢读书,就会形成无穷的智慧和创造精神,这个民族必将成为未来世界的超级强国。科洛廖夫说:“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生活应当用书籍来陶冶,使它美化并充实。拿起书,让读书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习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