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前后,很多人的手机里,这两天都不停地收到各种商家的广告短信。其实,从上个月开始,多位消费者就反映,手机的广告短信明显增多,其中大部分内容都和各大电商平台的“双十一”优惠促销活动有关。另外,来自银行、酒店、航空公司的广告信息也不少,而这样的连番短信“轰炸”也让部分消费者不胜其扰。(11月11日澎湃新闻)
近年来,有关部门的规定和禁令一个接一个地下,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导致垃圾短信非但禁而不绝,反而泛滥成灾。基于此,2015年5月19日,工信部发布《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其中明确规定未经用户许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向其发送商业短信息,这一规定也成为治理垃圾短信现象的政策依据。然而,从实施情况来看,难尽如人意。“双十一”促销短信密集“轰炸”消费者,就是典型例证。
若要彻底根治垃圾短信,需要多方共同发力,监管部门、电信运营商和用户,一个都不能少。通过立法与多种技术手段、配套措施多管齐下,根治垃圾短信并不是不可为之事。杜绝垃圾短信,应成为运营商一项强制性义务,切断蛰伏在垃圾短信之上的利益链。同时,应制订信息产业经营和服务“行业标准”,明确运营商的服务项目和服务质量,特别是要明确技术标准,确保用户信息不被垃圾短信入侵。再者,用户要增强维权意识,发现商业广告之类的垃圾短信,应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不能一删了事。
特别是,“双十一”促销短信密集“轰炸”,不能任由运营商充当“炮台”。政府职能部门更要加大打击力度,一旦发现运营商参与“经营”垃圾短信,应课以重罚。当然,处罚仅是一种手段,关键需要配套措施跟进。如进一步完善“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制度”,建立“垃圾短信信息源黑名单库”,对群发短信进行审核;对连续发10条以上垃圾短信的手机予以停机、销号等。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让垃圾短信发送者无利可图、无处藏身,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