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欲望埋葬了快乐
资深影迷的幸福记忆
贾谊之谪
3上一篇 2019年7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贾谊之谪

□ 合肥 童地轴
 

细雨濯洗过的太平街青石路,牌坊、青砖、黑瓦、紫甍、朱檐,以及两旁的古玩店、茶楼和各类手工艺店,古风古韵悄然而至。我似乎正在一步一步地穿越两千年沧桑岁月,走近古汉。

一个人的故居能延续两千多年,这个人一定是一位影响中国历史的大人物,可33岁就死掉了的贾谊,在长沙当太傅三年多时间,其官邸能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先后被修缮了69次,一直保存至今。贾谊(公元前200~公元前168年),汉族,河南洛阳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因少年得志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又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33岁忧伤而死。贾谊故居现在被誉为“湖湘文化源头”,是长沙作为“屈贾之乡”的标志性文化遗产。

在贾谊短暂的一生中,辉煌与羞惭并存,但是他的文学成就与政治贡献是名垂千古的。他的前半生可以说是顺风顺水的,早早地便步入了仕途,青云直上。年仅二十岁的时候就被文帝召用,伴其左右成为了皇上的心腹,极为器重。但好景不长,英才遭妒,没过多久,就被人排挤疏远,贬谪到长沙。

贾谊博古通今、有超前意识,尽管他的政治主张在先前没有得到重视,但到汉武帝时他的一系列政治举措基本得以实施。正如王安石在《贾生》一诗中说:“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北宋文豪苏东坡一生被命运捉弄,但他一直有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与豁达。他曾在《贾谊论》中提出,贾谊虽然有才,却“不能自用其才”,这正是他人生悲剧的根源所在。在苏轼看来,贾谊遇到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不被重用而死去,原因可能在他自身。假如贾谊当初与绛侯周勃等搞好关系,在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时能做到“天子不疑,大臣不忌”,还有什么事做不成呢?可惜“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一旦受到冷落就自怨自艾、自暴自弃,平白送了性命。尽管如此,苏轼仍“深悲(贾)生之志”。他认为自古才华出众的人,性格多不随波逐流,除非遇到睿智的“不惑之主”,否则很难发挥才干。因此,他奉劝有远大志向者一定要“有所待”“有所忍”。

记得在读高中时,语文课本中有篇贾谊的《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语文老师给我们精心讲解《过秦论》。这篇文章行文气势宏伟,剖析了秦王朝灭亡的关键在于失掉民心和过分迷信武力等等。自文章发表后,历代的统治阶级都从中吸取教训,考虑如何缓和社会的矛盾,以巩固自己的政权。因此,贾谊给人们留下了不同于一般历史文化名人的印象。

贾谊故居在经历了2000多年的风雨后,仍然得到有效的保护,首先是与儒家思想宣扬的“忠”“孝”观相符合,统治集团需要有贾谊这样一位有才学的、又十分“忠”的化身加以供奉,使人敬仰,为读书人树立一个立言立身的榜样。贾谊故居几十次的重建,除了对先贤的崇敬外,还包括了湖湘文化深厚底蕴的影响,历朝历代的文化名流、大诗人都乐此不疲地前来祭拜、讲学,推动了贾谊文化的传播。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希望民族富强、国家安定,希望中华文化得到传承的场所是必不可少的。

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人物,在颠沛流离,放逐、不得志的时候,往往都能写出传世佳作、千古佳句,比如苏轼、白居易、杜甫等,他们的老前辈贾谊当然也是如此,在他塑像身后的两边墙壁上分别挂着他两篇著名的赋:《鹏鸟赋》《吊屈原赋》。两赋都有哀叹怀才不遇、命途多舛的情调,由此而感慨,而思考人生。如果贾谊留下的只是这些文字,恐怕也不会被后世如此地推崇和怀念。贾谊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政治、军事、教育等治国思想,甚至在那个时代他就强调要重视“胎教”,这些都在他的疏、策中一一体现,尤其这些思想并非空洞的政治主张,而大都切中西汉时弊,实为除弊良谋。这就更凸显他遭际堪伤,为之嗟叹了。“民之治乱在于吏,国之安危在于政”,“有不能治民之吏,而无不可治之民”真是深刻啊,时光已经穿越了2000多年,这些闪光的思维仍然鲜活!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