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道
散装酒秒变品牌酒倒逼监管从严
岂能让作妖的“凤爪女”继续任性
评职称不再 “唯论文”势在必行
微声音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1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评职称不再 “唯论文”势在必行

□ 钱夙伟
 

5.2亿元“转让费”!这是山东理工大学毕玉遂教授团队创造的成果转化额“中国纪录”。毕玉遂心无旁骛搞研发,一门心思促转化,按照之前政策,他的博导身份要被拿掉,但该校设立“学术特区”,特事特办,解决了其博导问题;又比如该成果核心发明人之一的毕戈华在国外留学时中途退学搞起了研发。按照之前的评聘政策,他的学历不达标,可能一辈子提升无望。但“学术特区”将其引入教职,解决了身份问题。(1月23日《科技日报》)

职称评定“唯论文”其实早该摒弃。论文绝不是能力和水平的唯一依据,也并不等于成果。以论文论英雄的评价体系之下,做得越多越吃亏,医疗系统曾有一种说法,“评职称时,做一千台手术不如发一篇SCI论文”(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简称 )。实际上,许多一线业务骨干,繁重的工作压力之下,根本没有精力写论文,然而因为没论文,“人家成主任医师,你还是‘千年主治’”,这于他们显然是不公平的。

“唯论文”助长了弄假作假的学术风气,催生了“东抄抄,西抄抄,买版面”。 “唯论文”指挥棒下,论文只是为了职称,只要作为职称或者获奖和晋升垫脚石的目的一达到,“成果”有无实际价值,已无关紧要。这样的论文当然没有含金量,做的是无用功。也因此,“论文泡沫”就不可避免。尤其于基层职称评审,看淡论文的数量,重视实践以及业务操作能力,显然有利于调动专技人才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才华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摒弃“唯论文论”需要完善的政策体系引导和加大监督力度,实际上,除了山东理工大学这样的大学,于许多地区也早已不是“未来时”,而是“进行时”。比如广东省科技人才的职称评定,2015年就已经从“重论文、重科研项目”向“重科技成果转化”转变。只要研究开发高新技术并成功实现转化,即使没有论文,也有很大机会申报正高职称。显然,职称评定告别“唯论文”,已经是大势所趋也势在必行,期待更多的地区能够加快推行。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