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岂能成“祈福地”
公共健身设施重建更应重管
同事“合伙随礼” 折射“礼奴”困境
非常道
微声音
下一篇4 2018年10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博物馆岂能成“祈福地”

□ 杨玉龙
很受伤 王恒/漫画
 

近日,网传一段视频显示,甘肃省博物馆“天马西来”后台展池中散落着一元、五角等面值不等的纸钞和硬币。展品上堆满纸币的现象并不是首次出现,此前就有媒体披露,游客在展出的佛像周围投掷钱币祈福,博物馆被当成了“祈福之地”。就此行为,有关专家表示“民众科学素养亟待提升”。(10月22日《科技日报》)

众所周知,博物馆是传播文化历史的场所,而成为掷钱祈福圣地,无疑玷污了博物馆的“名号”。诚如专家所言,在博物馆这种以展示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先进技术的公共场所,投币“祈福”的做法是典型的迷信,“很荒谬的行为”。倘若任由这种“祈福”行为的出现,乃至泛滥,不仅会给博物馆文物造成一定影响,且会让封建迷信侵蚀参观者的心灵。

减少博物馆“祈福”行为,一方面需要博物馆方面加强管理,尤其是在高峰期,更应加强对展品的维护以及游客管理。对于游客“祈福”行为,应及时制止,对劝阻无效者,完全可以实施强制性措施;另一方面应加强相关警示,比如,设置“禁止投掷”的显著标志、做好广播宣传等,以规范游客的观赏行为。

于游客自身,应加强文明自律。实际上,博物馆成“祈福地”,与游客的文明程度有一定关系。进入博物馆就应该尊重里面的规矩,不仅要爱护展品,也应少一些盲目的投币祈福行为。同时,对于带孩子的游客更须引起注意,要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在引导和教育孩子。所以,管好自己才是减少公共场所不文明的根本。

同样,博物馆成“祈福地”反映出的公众意识和科学信仰缺失问题,也亟待引起重视。一方面,媒体不妨承担起相关责任;另一方面,科普机构不妨发挥好应有作用,使公众从根本上提升科学素养,分清楚科学和迷信、民俗和封建之间的界限。总之,博物馆竟成“祈福地”并不是小事,其背后反映出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与纾解。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