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度娘搜索“一年级数学题难倒”,会跳出几万个结果,难倒的对象包括研究生、大学教授等等。但记者没想到,一年级数学题的伤害指数会达到这种程度——孩子连续一周哭闹着不肯上学,在妈妈追问下才哭着说出原因:“数学不会,不想上学!”当事人的妈妈是杭州一位医学博士,平时带的是研究生,昨天忍不住发朋友圈吐槽:翻了孩子的课堂练习,我真想说:孩子,你比你妈强多了!你的那些题目,为娘也不会做。(11月11日《钱江晚报》)
为什么孩子会做的题大人却不会做?也许错不在题目本身,而在于我们不应该用大人的视角去解读孩子们的题目。
有一个故事说,教授给大学生出了一道题目“2+2=?”要求学生一星期后给出答案,结果全班同学写出了几十种答案,只有一位答案是“4”,却遭到了同学们的嘲笑。这个故事想说明,成人更容易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让大学生去做小学生的题目,本身就是挖了一个陷阱,这种尝试从一开始就存在问题。
报道中提到,那位博士母亲认为,女儿厌学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女儿学前属于“放养”,上一年级知识零起点,影响了解读题目的能力;二是一些所谓的“聪明题”比较难,打击了学习数学的信心。练习册里的难题当然只有一部分学生会做,对那些理解稍慢的学生心理上肯定有些影响,我们显然不能简单地将孩子厌学归结于题目不好。
值得一提的是,那道难倒博士的数学题并不是某位老师随意编造的,而是人教版数学教材的配套课堂练习本上的题目。人教版的教材以及配套练习本,应该有一个专业的团队通过研究而确定,也一定通过了有关部门审核并经过试用才大面积推行,应该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这一点我们应该相信。
年龄越大,逻辑思维越强,年龄越小,形象思维越强,这是客观规律。如果一些本来应该孩子用形象思维思考的题目,成人却用逻辑思维去推导,难免会陷入误区。总而言之,大人不会做的小学题,不一定不适合孩子。如果我们因此就否定小学的课本以及习题,恐怕有失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