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大调整,合肥拥湖发展
我省决定调整最低工资标准
下一篇4 2015年10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行政区划大调整,合肥拥湖发展

□ 记者 祝亮
 

十二五期间,细数安徽发生的几件大事,原巢湖市行政区划调整必然入列。2011年7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原地级巢湖市所辖的一区四县分别划归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管辖。

三市分巢,合肥引领作用愈发重要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个安徽历史上首个进入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明确了“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格局,但“塌陷”的巢湖,横在“双核”合肥、芜湖以及马鞍山之间,阻碍了三个城市间的市场要素流动。

2011年,经国务院批复同意的行政区调整,撤销地级巢湖市;将原地级巢湖市巢湖区设立为县级巢湖市,交合肥市代管。同时,原巢湖市下辖的庐江划归合肥,无为、和县沈巷镇分别纳入芜湖及芜湖鸠江区,而马鞍山则将含山县、和县(不含沈港镇)收入“囊中”。

目前,巢湖流域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近2成,经济总量占全省的近3成,是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拥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合肥市作为省会城市,是巢湖流域的核心区域,在全省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中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

合肥拥湖发展,有利巢湖治理

“大市不强,强市不大”一直是安徽省区域经济的缺憾。这大大削弱了中心城市的向心力,使得一些资源向邻近省份靠拢。

行政区域调整后,合肥市辖4区、1市、4县,原巢湖市部分区域的加入,把合肥面积扩大了40%,从6000多平方公里变成1万多平方公里。

专家认为,合肥的“扩容”有利于完善功能,扩大辐射范围,增强其带动能力,进一步做大做强合肥经济圈。此举使得合肥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对产业进行有效布局。

同时,通过行政区划的调整,使我国第五大淡水湖——巢湖归到一个行政区内,更好地组织协调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更好地实现“拱卫长江下游生态安全”的重任。

“在治理投入方面,虽然合肥的压力会有所增加,但区划调整对巢湖治理是有利的。”

环巢湖旅游成合肥最火爆区域

行政区划调整后,给老百姓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巢湖周边更美了。来自合肥市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合肥新老景区齐发力,本地旅游市场火爆。而作为合肥旅游新的中心,环巢湖已经成为合肥旅游人气最火爆区域。三河古镇、安徽名人馆、岸上草原、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森林小火车、巢湖围堰湿地水上游、半汤郁金香高地、环巢湖乡村旅游美食示范村等一批新兴的旅游项目受到游客追捧,带动环巢湖游客接待量超过100万人次。

全长155公里的环巢湖大道及5座大桥恰似一条璀璨项链环绕在巢湖岸边,不仅方便市民观光休闲,为合肥打造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增添有力的一笔,还串起各色风景,筑成了一条集交通、生态、环保、防洪、旅游等众多功能于一体的精品之路、生态之路和绿色之路,见证了合肥旅游从“滨湖”向“环湖”跨越。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