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阳腔是流传于安徽、江西等地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因形成于青阳县而名;又因古时青阳县属池州府,还称"池州调"。
宋代,中国东南沿海一带萌生的南戏,后来形成号称“四大声腔”之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腔,先后都在池州流行过,很快与青阳丰富的民歌、九华山佛俗说唱、大型宗教戏剧“目连” 等民间艺术融合,约至元代形成青阳腔。
青阳腔与徽州腔驰名于明清两代,誉为“徽池雅调”,成为“天下时尚”的新调。它拙扑、高昂、刚健、原始,它不用管弦伴奏,一般是用锣鼓伴唱、一唱众和、杂白混唱、腔滚结合(滚调),唱腔灵活多样,曲调清秀婉转,戏曲语言、唱词通俗易懂,尤为平民百姓所喜爱。
明代万历年间,青阳腔红遍全国,影响了徽剧、黄梅戏、川剧、赣剧、京剧等戏曲的形成和发展。明末清初,青阳腔随徽剧涌入安徽省城安庆,以及怀宁、望江、枞阳、桐城等地,其后徽剧走向省内外各地。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献艺,享誉京师舞台半个多世纪,在京城吸收了秦、晋、梆等北方剧种的精华,于是孕育产生了京剧。
2006年,青阳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