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词:黄梅戏的“孪生姐妹”
坠子戏:日常生活提炼的乡土艺术小花
推剧:花鼓灯的后代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10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坠子戏:日常生活提炼的乡土艺术小花

 

坠子戏《雪之夜》说的是一个现代社会人们相互猜疑,最后真相大白,告诉人们要以诚相待的故事。

一场戏听下来,感觉它具有浓郁乡土气息、艺术个性很强的地方戏曲剧种。唱腔委婉多姿、丰富多彩,抒情性很强,大气动人,有很多表演程式是从当地日常生活中模拟提炼而成的。

演出结束之后,向女主角也是宿州市坠子剧团团长李琳杰说出了这样的印象,引发了她的大为赞同,并说起了安徽坠子戏的由来。

坠子戏起源于安徽萧县。

萧县在明、清时就是曲艺、戏曲之乡。渔鼓、坠子、大鼓、琴书和梆子、拉魂腔、花鼓戏的盛行,无不证明它的艺术根底。

1914年,山东郓城县坠子女艺人韩教香来萧县演出,深受当地欢迎。不久,韩教香与黄口镇一史姓男子结婚,从此在萧县安家落户。为了招徕更多观众,他们还曾尝试化妆穿箱,以戏曲形式来演唱坠子。后相继又有山东菏泽坠子艺人李元灵等来萧县演唱坠子并招徒,不少渔鼓、大鼓艺人拜其为师。至上世纪30年代,“坠子热”已在萧县悄然兴起。

1948年,淮海战役爆发后,为避战乱,坠子戏班“道情班”两次西下河南游艺,把这一新兴剧种传入河南。豫东知名坠子艺人吴宗简等在此班的影响和帮助下,也建立了道情班。

“坠子戏的表演形式非常符合普通观众的‘口味’,因此发展较快,涌现出号称为坠子戏‘三大元’的刘元芝、陈元孝、陈元萍等表演艺术家。坠子戏的剧目《魂诉》 、 《一条大鱼》等也曾进京汇报演出。上世纪60年代以后, 《人民日报》 、 《解放日报》 、 《文汇报》都曾发表专题评论文章对坠子戏加以评述。”虽然是17岁才进的剧团,但李琳杰对坠子戏是无比的热爱。

坠子戏曾无比灿烂: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一大批具有坠子戏特色的优秀剧目脱颖而出,如《金妹和银娃》参加安徽省首届现代戏调演,《包三黑赶考》获安徽省首届儿童戏创作、演出双一等奖,《潘金莲》、《公主求情》分别获安徽省首届艺术节创作奖、演出奖。1999年,宿县地区撤地建市,安徽省坠子剧团更名为宿州市坠子剧团。同年11月,坠子戏《魂诉》在第六届安徽省艺术节上,一举夺得了编导、作曲、演出等五项一等奖。

在这样的光环下,2008年,坠子戏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琳杰说,目前团里有国家一级演员4人,但年轻演员不多:“留在团里的都是对坠子戏有着深厚感情的,并且完全耐得住清贫。”尽管如此,坠子戏在宿州这一带还是很受群众欢迎,每到一处演出都是爆满。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